但拜座师、房师是需毕恭毕敬的,毕竟,师生名就此绑定,日后可为援助。现实么?合该如此,尊师重道是儒家根本,不到万不得已不可逆。何为“万不得已”?譬如有一方做了祸国殃民、大逆不道之事,另一方便可单方面宣布解除师生关系。
事实上,得晓房师是黄潜善时,冯过当即便想与之撇清关系,这绝对是个大坑呀,却又不得不往下跳,真是“出师不利”呀。
这人他了解呀,嗯,是那个时空的。
陕西、河东大地震,山陵峡谷都变了位置,宋徽宗命令黄潜善去察访灾情,于是他就去视察。黄潜善回京后,不报告实情,只说是地震而已。他被提拔为户部侍郎,因事获罪被贬到亳州,以徽猷阁待制的身份为河间知府,兼任高阳关路安抚使。
黄潜善被任命为右仆射兼中书侍郎时,李纲被罢相。御史张所说黄潜善奸邪,恐怕有害新政,结果张所被降为尚书郎,不久被贬到江州。太学生陈东认为“李纲不可罢去,黄潜善、汪伯彦不可任用。”黄潜善怀恨在心,正巧欧阳澈上书诋毁时政,言语侵犯了后宫,宋高宗认为他的话不符事实,黄潜善乘机提出杀欧阳澈和陈东。他们二人被杀后,认识和不认识的,都为他们流泪,宋高宗也后悔。
其与右相汪伯彦狼狈为奸,把持朝政,一味屈膝投降,为军民所痛恨。金军南下时,唆使宋高宗南逃扬州。
《宋史》评其曰:潜善猥持国柄,嫉害忠良。李纲既逐,张悫、宗泽、许景衡辈相继贬死,宪谏一言,随陷其祸,中外为之切齿。
后世为了纪念陈东,在丹阳立陈东祠堂,铁铸汪伯彦、黄潜善二像长跪阶前。明朝嘉靖年间,南安郑晋入祠瞻礼,在祠堂题写对联:
一片忠肝,千古纲常可托。
两人屈膝,平生富贵何为?
好嘛,待遇与秦桧等同。
不过,这些都是那个时空发生的事,在这,留点心呗,初次见面至少不能让别人看出异样。
相对应的,他对座师杨廷和是打心底里尊敬。这位可是要入阁做首辅的,为官清正,虽位及人臣,而居处同于寒素;他关心民间疾苦,为家乡通水利,修县城,置义田,很受时人称道。他一生博学鸿毅,光明正大,积极倡导励行新政;忠诚而刚正,知有国家而不知有身。
嗯,还生了一个好儿子,即杨慎。
对冯过,杨廷和极为看重,多有殷殷期望、勉励,言称“自古英雄出少年”,切忌骄傲放纵,方来日可期。
总之,师生相得,衣钵可传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