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九十九章 十年窗下

鼎定河山 品涩居士 1661 字 18天前

他是个妥妥的好战分子,甚至是激进派。

在《水调歌头·送章德茂大卿使虏》中,他对奉命前往上京代表大定为北燕皇帝祝寿的友人说道:“尧之都,舜之壤,禹之封。于中应有,一个半个耻臣戎!万里腥膻如许,千古英灵安在,磅礴几时通?胡运何须问,赫日自当中!”

陈亮认为,沦陷的北方,是我们华夏民族的发源地,那里应该会有几个不甘心向北燕人屈服的遗民吧?也许有人问,这些土地已经被外族占领,不知什么时候才能重彰先辈英灵。但陈亮坚信,侵略者的运数总是长久不了的,自有拨云见日的一天。

他以连珠式的短促排句领头的、最激烈的文字将矛头直指朝中“主和派”,直抒胸臆,气势磅礴。

小主,

作为主战派的陈亮,他满脑子都是北伐的思想,这就深刻影响到了他的文学创作,即使是他写的那些看似婉约派的词,也同样表达轰烈的爱国情怀,比如他的《水龙吟·春恨》,就是借春日登楼有感,抒发思念中原失地的怀远之情。

这首词表面写深闺春怨,实质抒家国之痛。人云:“此词‘念远’二字是主,故园中一片春光,触我愁肠,都成眼泪。”他在《水调歌头》“不见南师久”里传达的铮铮铁骨,浩浩英气,在这里化作一腔柔情来诉说,显得含蓄深沉,别有韵致。

他更直言:“自少有驱驰四方之志,常欲求天下豪杰之士,而与之论今日之大计……一日之苟安,数百年之大患也。”

在大定主和思想占据主流、主和派位列中枢的大环境下,激进主战的陈亮自是不为绝大多数人待见的。对此,他早有预料,方四处游历,凭借人格魅力“出售”自我思想且收拢了一批迷弟。但也只能是仅此而已。即便他转换思维模式想借科举晋身,也不可能大干一场,好友辛弃疾便是前车之鉴。

对忧国忧民的陈亮,冯过自是尊敬的。他当然也是主战派,甚至“预知”将来会发生什么,对于外虏根本没有后退可言,唯有死战到底。但有些东西是没法直言的,只能隐晦的表达观点。这便足够了,在陈亮看来,冯过这个少年郎看的远比朝中衮衮诸公更深更远,见解深刻观点独到,是个难得的同道中人,可引为知己也。这也是他“赖着不去”的主要原因。和一个志趣相投的人在一起交谈是件快乐的事情啊。

至于能不能取中,废话,“人中之龙,文中之虎”诶,傲娇如他,从未想过自己会落第。

可报子迟迟未至是几个意思?估摸着已到前十了吧,难道真的不中……啊呸,没这可能。

当然,龙川先生除了精神头不佳外,表现的可谓是云淡风轻,令刚从极度兴奋中稍缓下来的徐元杰和刘几汗颜不已。

冯过却在思忖着另一件事——

那个时空,陈亮五十一岁时,参加礼部的进士考试,其策论深得光宗赏识,御批第一,自此得中状元。状元及第后,陈亮被授职签书建康军判官厅公事,但因长期“忧患困折,精泽内耗,形体外高”,最终于绍熙五年三月二十六日夜间溘然长逝,享年五十二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