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七十九章 纷纷衿佩

鼎定河山 品涩居士 1743 字 11天前

“小便”破题:“持其柄而摇之,虽有存焉者寡矣。夫柄不持便不利,持不摇,滴犹存,持而摇之,孔门闭,而胀满顿消焉,其快何之?”

破题就是用两句话将题目的意义破开。如何破就看各人思路如何了,可以按照思路,正着破,反着破,借着破,然后引出自己想要写的东西。

同考官自身就是正经科班出身,自是善写八股文的,读了冯过的破题便眼前一亮——

“圣人于心之有主者,而决其心德之能全焉。”

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是说古代圣贤之所以能够秉持自己的心志、主控各种平衡,取决于他们既具备超凡的心智又有着服众的德能,总揽全局,算无遗策,执行果敢,内外如一。

这样的破题……同考官扪心自问是写不出的,别出机杼,立意高深哪。

区区三百余字,他花了一刻钟看完,还没有写完,后面还有,但他决定暂时不看了,这样的好文章需留着慢慢品读啊。猪悟能吃人参果,囫囵吞下,能品出个啥来?

另一方面,他暗自庆幸,冯过本经治《春秋》,他便是《春秋》房官,若在自己手中取中,可就是冯过的房师了,美美哒。是了,一定得抢在另一位房官前将此卷高荐了,他如是决定。

冯过写完最后最后一个字,抬头看看那中年人,对方微不可察的点了点头,又似乎只是……错觉?管他呢,做好自己该做的,不违例出错便是了。

假假的检查了一遍,他将文章誊写到答题卷上,拍拍手掌,大功告成也。

接下来是五经题。

在科举考试中,到底是四书重要,还是五经更重要一点呢?大部分人觉得四书和五经地位应该是相等的,但实际上并非如此,四书的地位远远高于五经。因为对于这些应试经义的规定是,“士子各占一经”应试的士子只需要专精一经即可,这叫做“专经”,说是考四书五经,实际上考的仅仅是四书一经而已。

而在具体的考试时,选择考《春秋》和《礼记》的考生还是少之又少,以至于《春秋》和《礼记》被称为“孤经”。毕竟相较于其他三本,这两本的难度还是太高了。

总之,最终对于五经文的考察就渐渐变得无足轻重了起来,这种重四书轻五经的风气渐渐流行起来,甚至由潜规则变成了明晃晃的政令。

“从来科场取士,首重头场四书文三篇,士子之通与不通,不出四书文之外。”

是以,只要四书文作的在水准线之上,五经文差劣些也无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