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四十二章 去害立国

鼎定河山 品涩居士 1615 字 17天前

国家耗费了大量财力和物力堆积起的新政,直接横空就浪费掉了,而整体政局因为旧派的强力反弹,重回变法前的模样;这就是定仁宗时期第一次改革带来的党争,而最终引起了国家实力受损。

有识之士认为,国家战略形式和国内状态只能循序渐进的发展,大定是不具备承受政治大变动能力的。既不能怪新党推行的改革变法是错误的,也不能否定旧党保持的维护现有基础上慢慢改革的谬论,只能怪大定王朝所处的时期是一个多超争霸的年代,北方有强大的契丹人和女真人,而西北有顽强善战的党项人,西南又有实力不弱的大理人,大定处在多战之地,这样的地缘劣势,就注定了王朝时刻都得抗住外部压力。

当初丢失的幽云十六州,等于丢掉了北方重要的屏障,这样时刻面对北部骑兵威胁的沉重压力下,定庭内部是经不起内耗的;外部压力,造成统治者无法有效压制文臣集团。而迫于这种压力,导致了大定统治者,无法随心所欲的去支持或者压制文臣集团的某一方。

党争之祸,给国家财政和人才建设带来的极大的损害,文臣不再履行一个忠臣的使命,能臣也不再

惦记庙堂之上的天下事,成为了奸臣执政,贤臣外放的病态局面。

而当外族虎视眈眈之时,崇宁帝还在为成为“艺术大家”而沾沾自喜,当国内造反浪潮一声大于一声时,所谓的“国之重臣”们却在东京酒楼红院流连忘返;国家的疲弱军备和政治积弊已经到了无法挽回的境地。

军备松弛,防务空虚,是既定现实。所谓繁荣富强只不过是皇帝的新衣,被“五路伐宁”的失败撕碎,让觊觎者坐看笑话之际更动了歪心思。

不过,在大定朝野上下有一种共识,那便是大定水师天下无敌。即便是被杨幺在洞庭湖搞得异常难堪,水师之威亦是未有稍减。

所以说,人的固有思维真的很可怕,会将自己带入泥沼难以脱身。

钟相死后,杨幺成为“义军”首领,根据洞庭湖地区的特点,采取了“陆耕水战”的斗争方针。陆耕,就是在没有战斗的时候,在陆上耕种,为军队提供物质保障;水战,就是当敌人来进攻时,就在洞庭湖上以水战打击敌人。为了贯彻这个斗争方针,杨么建立了一支强大的水军,拥有包括车船、海蝤在内的战船一千多艘。“义军”凭借这支水军粉碎了官军的多次“围剿”。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程昌寓剿寇不成后,御前大军都统制王躞领本部三万人马,并节制御前水军正、副统制崔增、吴全所部水军一万人,再次围剿杨么“义军”。王璎率军到达洞庭湖地区,选择最为有利的进攻时机,分兵两路,发起进攻。一路由程昌寓、王璎率领步兵依次夺占杨么军的营寨,企图将“义军”赶至下游;另一路由崔增、吴全率领水军在岳州艑山、湘江口、洞庭湖口和牌口等处待机,一旦程、王将起义军赶至下游,便立即进行夹击,一举将其歼灭。

杨么侦知官军作战企图,早已将营寨内的家眷及家畜农具转移,使官军连连扑空。另以部分兵力在上游活动,牵制敌人。同时派出水军从酉港顺流而下,诱歼南宋水军。起义军以八车车船数艘加以伪装(偃旗息鼓,不露刀枪,全体将士荫蔽在舱内),飘流而下。官军见此情景,以为“义军”在上游已被歼灭,只剩空船飘流下来,便不加戒备地车船驶来。这时,“义军”车船突然刀枪林立,战旗飘扬,在隆隆战鼓声中,突然向官船发起进攻,其他埋伏的杨军战船,也从四面八方赶来参战。官军毫无准备,仓促应战。经过一整天激战,官军万余人,悉数就歼,数百艘战船全被消灭。

八月,朝廷招安不成,认为杨幺“为腹心害,不先去之,无以立国”,以右仆射张浚为监军,从北方前线调军队奔赴洞庭湖剿匪,任尚书右丞李纲为荆湖南北襄阳府路置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