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于饮水,考生随身用竹筒灌装的饮用水大多只够喝一天,后面两天只能喝贡院井水。而贡院水井三年一用,清洗不够及时,水质没有保障,加上食物容易腐败变质,经常有考生在贡院突发肠道疾病身亡。仁宗二十八年福建乡试,头场就有四个考生病死贡院,第二场又有三人因病魂断号舍。
冯过家境富裕,自是塞了满满一大考篮吃食,其中有小米糕点腊肉板鸭,更有各式时鲜蔬菜,甚至还带了两罐冯沈氏亲手制作的辣酱。好在他锻炼不歇,身体极好,可非孱弱书生,带了这许多吃用的并不吃力。
炉子生好火,先焖了一锅子饭,又炒了茄子空心菜,厨艺并不精湛,却也吃的津津有味。
这让相邻考舍的考舍很是羡慕。秀才老爷嘛,即便是家境贫寒,在家也是不事生产,十指不沾阳春水,全靠父母兄弟姐妹供养着,更何况君子远庖厨,又哪懂厨房之事。后面那位仁兄便鼓足勇气想效仿一二,忙活了许久却是连炉子都生不起,长吁短叹一番,唯有就是冷水吃些糕饼,聊以裹腹。
那号军在号舍前看的难受,忍不住提醒:“小心走水,小心走水。”但结果显得他的提醒完全是多余的,毕竟人家根本就不曾生起火来,只黑烟缭绕一会便自行散去。
吃喝住用中的艰辛还只是寻常之事。对考生最大的威胁,是各种安全事故导致的人员伤亡。考生在贡院内白天生火做饭,夜间秉烛照明,号舍又是低矮的砖木结构,火灾等安全事故遂难以避免。
楚高宗末年,江南贡院在开考前夜突发大火,负责考务的官员和吏卒有十四人丧身火海。事后京城内有传言“烧得状元焦”,贡院修复后重新开考,果然是名为焦蹈的考生高中状元。
楚熙宗时期,贡院火灾频发。正统三年,顺天府乡试刚考完第一场就发生火灾,号舍和试卷都被焚毁,所幸没有人员伤亡。
但后来的考生就没这么幸运了,定仁宗天顺四年会试,贡院起火,每排号舍的房门和贡院大门均紧锁,十多名考生葬身号舍,“焦头烂额、折肢伤体者不可胜计”。但朝廷并没有从这次火灾中吸取足够的教训,更谈不上完善贡院消防设施,以致三年之后发生了更为惨烈的火灾。
天顺七年会试第一场考试期间,在贡院巡查考场的士兵生火取暖,引发火情。负责考务的御史焦显死守考场纪律,“扃其门”,紧闭贡院大门。里面的举子无法逃脱,外面的军士也不能进入贡院救火,以致“烧杀举子九十余人”,烧伤者不计其数。
事后,明英宗为示抚恤,赠予死去的举子进士出身,还亲自为他们撰写祭文。朝廷将罹难者遗骸收敛后,分成六个大坟安葬在东京午朝门外,立碑曰“天下英才之墓”。这次火灾的亲历者举子陆容,在其书《菽园杂记》中收录了时人写下的一首七律悼诗,“回禄如何也忌才,春风散作礼闱灾。碧桃难向天边种,丹桂翻从火里开。豪气满场争吐焰,壮心一夜尽成灰。曲江胜事今何在?白骨棱棱漫作堆”,读来令人不胜唏嘘。
饭后自是午休时间,终究是昨夜没睡踏实,又起的早,这会儿倒是很快沉沉睡去。
也不知睡了多久,他被吵醒,乃是号军高举着考题牌,大声提醒考生们看清考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