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一章 人生左右

鼎定河山 品涩居士 1662 字 11天前

带湖庄园,总面积达一百六十亩左右,带湖百三十丈长,近百丈宽,这里总共盖了好几个院落,足足有一百多间房,还修有亭台水榭,游廊栈道,其中有八九百亩的空地,被挖成鱼池,辟为菜园,低洼处还开出一片稻田。

时府志载曰:“信州郡治上饶之北可里许,故有旷土,三面附城,前枕澄湖如宝带,其纵千有二百三十尺,其衡八百又三十尺,截然砥平,可庐以居,而前乎相攸者皆莫识其处,天作地藏,择然后予。济南辛侯弃疾最后至,一旦独得之,既筑室百楹,财占地什四,乃荒左编以立圃,稻田泱泱,居然衍十弓。意他日释位得归,必躬耕于是,故凭高作屋下临之,是为稼轩,而命田边立亭曰植杖,若将真秉耒耨之为者。”

房子大部分都是平房,其中有一座楼,可以登高望远,他将之命名为集山楼,后改为雪楼,登斯楼可远眺灵山。

辛弃疾搬往铅山后,将被火烧的破败的带湖庄园赠与信州府。明年,信州知府唐候震不忍庄园荒芜,乃征召工匠修葺翻建,耗时一载乃成,几与原貌相同,用为信州府学,可纳五百学子。

再来说说这府学。

定国建立之初,沿袭昌、楚时儒家对经学的解释,即以二程、朱子夫为代表的理学,在学术思想上并没有什么创新。定太祖常威继承了传统的统治经验,大力提倡儒学,极力尊崇孔子,规定诸生必须学习儒家经典,反对、禁止诸生学习《战国策》及阴阳家的着述。永乐年间,定太宗常恒下诏纂修《五经四书大全》、《性理大全》等书,并颁布于各级学校、衙门,摈弃了古注疏及其他各家学说,独尊程朱学说,使昌、楚以来占主导地位的理学成为定国官方的学术思想。

至于学校,国子监暂且不提,先说说地方学校。

隆兴五年,太视令各府州县都设立学校,“育人材、正风俗”。曾选派监生中年长学优者三百六十多人到各地方学校担任教职。地方学校不仅设立在府州县所在地,也在边远卫所及少数民族地区开设。学习内容“自九经四书三史通鉴,旁及庄老韬略。侵晨学经史学律,饭后学书学礼学乐学算。晡后学射。”各地乡里也都开塾立师,以普及教育,天下穷乡僻壤,咸有学有社。乡里则凡三十五家,皆置一学,愿读书者,尽得预焉。”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府、州、县学都设有教育官员,府设教授,州设学正,县设教谕各一人。又设训导,府四、州三、县二。生员额数是京府六十人,府四十人,州三十人,县二十人。生员可免差徭二丁。正额外增收,叫作增广生员。学校师生有月廪食米,每人六斗,另给鱼肉。初入学者为附学生,经过考试,为秀才,或称诸生,取得参加科举考试的资格。

官府对学校管理十分严格,并规定各级学校学生对军国政事不许建言,作为禁例。国子监到府州县学都置有刻有禁例的“卧碑”。所谓“卧碑”,与学校的校训异曲同工,是儒学的学官和学员的座右铭。

总而言之,能入府学的诸生固然能享受国家津贴,却也是有教条约束的。

这日,以案首冯过为首的九十名新晋生员肃立府学明伦堂“卧碑”前,听教授宣讲“生员教条”。

教授先是警示一二:“朝廷建立学校选取生员,免其丁粮厚以廪膳,设学院学道学官以教之各衙门以礼相待,要养成贤才供朝廷之用。诸生皆当上报国恩下立人品,切记切记。”

而后便是“教条”:

其一,府、州、县生员,有大事干己者,许父母兄弟陈诉,非大事毋亲至公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