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 再遇秦老

李安一听又扯到自己身上来了,随即想了想说:

“小子对这些都了解的不多,怕说出来会贻笑大方,还是不说的好吧。”

张正说道:“但说无妨,我们也只是在这闲聊,我和秦老不是多嘴之人,你尽管说,说错了不要紧。”

李安咳嗽了一声道:“那小子就随便说点了。”

“第一,我觉得应该从源头抓起,对于经常发生大旱的地区,首先应该考虑兴修水利工程,然后优化农田的灌溉方式,节约水资源。然后改进耕作的制度,根据地方具体的降雨量,还有土壤肥沃程度、性质等等,选育合适的耐旱品种,只要能够吃饱,不一定非得种植小麦或者水稻这种粮食作物,也可以考虑一些的作物。然后在合适的地方可以考虑中些耐旱的树木花草,这样可以稳固水土,降低干旱引起的其他灾祸的影响。”

“第二,朝廷这边下发的赈灾钱粮应该尽可能的尽到最大的利用率,首先得保证尽可能多的人活着,另外对于敢于贪墨赈灾钱粮的官员应予以严惩,可以考虑抓个典型杀鸡儆猴。对于那些哄抬粮价的大户或者行商应予以劝导,如果久劝不听,也可以考虑杀鸡儆猴。”

“第三,地方官吏应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鼓励当地大户或者富商开设粥棚或者捐粮捐献物资,官府可以适当给予一些名声的甜头,这样可以提高他们的积极性,另外富庶的城市可以由官府出面组织派出一定的人力和物资去帮助偏远地区的城市,这样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灾情的压力。”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四,在灾情发生的时候,基本上都会伴随疫情的发生,所以一定要注重个人卫生,如果有疫情感染者,应当集中隔离起来,大夫应带面罩对其进行救治,包括一些帮忙的人也需要佩戴面罩,避免交叉感染,另外要注意找人宣传,不要吃一些死物,如死老鼠等,这些死物身上便携带着大量能使人感染疫情的病菌,很容易使人感染疫情,应集中焚烧掩埋处理。”

“...”

“最后就是常年发生大旱的地区,在国家层面上可以考虑由朝廷出面,让专业的人才对当地和周边水资源丰富或者或经常发生洪涝灾害的地区进行调查,看是否可以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开挖运河,这样的话,应当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洪涝和大旱,也可以带动沿岸的经济发展,但是也会随之带来利益分配问题,而且开挖运河劳民伤财,再加上运河开挖的话,需要的时间也很长,代价不小,所以关于这点得慎重考虑。”

张正和秦明听完之后,心情久久不能平复,许久之后,张正开口道:

“你这都只是随便说说,让我们两个老家伙情何以堪,你要是认真说,岂不是还有其他更合适的方法?”

“哪有,张老严重了,只是小子说的这些方案中很多推行起来都是有一定难度的,毕竟人心不可测,不可能所以相关人员都会积极配合的,不然也不至于每次灾情发生都死那么多人。”李安拱手一道。

秦老说道:“你小子不老实啊,我早就知道你有经世之才,只是奈何不肯为官,可惜了啊!”

“小子只是闲散惯了,不愿有太多束缚,况且不为官也可以为百姓做事,比如说为灾民开设粥棚,捐些衣物等等,这些我都可以做。”

“可那终究不能解决问题,从大局上来说,无关紧要。”

“秦老这话说的不对,如果像我这种的人多了,那么自然能解决大部分问题的,我大夏国地广物博,那些有权有钱的人要是真能和我一样能为百姓出大力,那么所谓的灾难又有什么可怕的呢,但是说到底,大部分人都是自私的,所以让他们帮帮忙赚点名声还行,要是想让他们真心为了百姓花费大量钱财是不太可能的。”

“说的有理啊,只是不知李小友连宁波都没出过,又病了三年,如何能想出如此多的方案呢?”秦老有点不怀好意的问道。

李安心想,这还在试探什么呢?总不能回答说,我脑海中本来就存在吧。心头一动有了。

“秦老,张老,其实小子这三年并非是生病,只是在潜心看书、思考人生,有时候就会想着灾情发生,应该如何治理,打仗了,又该如何治军退敌,要种地,如何提高农作物的收成,大旱或者洪涝亦或是雪灾等其他天灾发生的时候应该怎么做,将损失降到最低,又或者做生意的时候,怎么赚更多的钱,赚来的钱,又如何分配,是否要取一部分返利给百姓收买人心等等。”

“这三年小子想的东西很多很杂,看的书籍也是很杂很多,所以会有些异想天开的想法,如果二老觉得有可取之处,可以借鉴着尝试,如果觉得没用,就当个笑话听听,过后忘了便是。”

张老听到李安的话,立马问道:

“李小友,你这些方法都挺不错的,有些我们都没想到,只是部分方案实施起来难度不小。你有这份心就好,不知道对于其他天灾有什么具体方案吗。”

“也有点想法,比如说洪涝,我们可以修建堤坝,雨季蓄水,旱季放水,也可以...,再比如雪灾的时候,可以...”

“这样吧,等我有时间,将我所想的这些方案都整理成册,到时候送到张老府上,相信张老也是之前做过官的人,虽不知官的大小,但是应该也不会小了,如果能通过您的人脉帮到天下百姓,那我李安也算是为这天下做了点事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