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3章 盘点大秦灭亡!

秦国的法律向来以严苛着称。在战争年代,这种严苛的法律能够迅速凝聚国内的力量,确保社会秩序的稳定。但在和平时期,它却成了百姓心中的沉重枷锁。

秦律规定的赋税和徭役十分繁重。百姓们每年都需要缴纳大量的粮食和布帛作为赋税,而且还要定期服徭役。如果未能按时缴纳赋税或者逃避徭役,将会受到严厉的惩罚。在一些地区,由于自然灾害等原因导致庄稼歉收,百姓们根本无法缴纳足额的赋税,但官府却毫不留情地进行催缴,甚至将那些无力缴纳赋税的百姓投入监狱。

法律的执行过程也缺乏灵活性。陈胜、吴广等人本是被征发去戍边的贫苦农民,在途中遭遇大雨,道路泥泞难行,延误了行程。按照秦律,他们当斩。在这种绝境之下,陈胜、吴广不得不揭竿而起,发动了起义。

秦朝建立后,法制体系没有根据时代的变化进行创新变革,依然承袭了之前秦国的旧法。各国的风俗习惯和社会情况各不相同,而秦朝的法律却未能做到因地制宜。在原六国的土地上,百姓们对这种不适应本土情况的法律充满了抵触情绪,人心并未真正归顺。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四、文化之痛

秦始皇为了巩固自己的专制集权统治,采取了极端的文化专制措施。

焚书坑儒事件震惊天下。秦始皇接受李斯的建议,下令除《秦记》、医药、卜筮、农家经典等书籍外,其他诸子和历史典籍一律销毁。在咸阳的广场上,堆积如山的书籍被付之一炬。那些珍贵的文化典籍,承载着无数先人的智慧和历史的记忆,就这样在大火中化为灰烬。许多读书人痛心疾首,他们对秦始皇的这一行为充满了怨恨。

而谈论《诗》、《书》者更是被处以死刑。这种高压政策让文化界陷入了一片死寂。那些原本活跃在各国的学者和思想家们,要么被迫噤声,要么选择隐居起来,不再参与社会事务。

秦朝本来文化基础就相对薄弱,在统一六国后,秦始皇没有积极地吸取和融合其他国家文化中优秀的部分,反而全盘否定。原六国的文化有着各自的特色和魅力,如齐国的文化开放包容、楚国的文化浪漫多彩,但这些都被秦始皇忽视了。这种文化上的排斥导致了文化断层,全国难以形成统一的文化认同和凝聚力。

五、军事之危

秦始皇建立秦朝后,在军事部署上出现了严重的失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