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三坪县的老百姓来说,孩子体格生的好能被官府选去当个大头兵,就已经算是非常了不起了,怎么也算是吃上了公家饭。
在裴寒来后,这条出路更是宽敞了许多,因为裴寒一来就征了许多青壮年进巡检司。
进了巡检司之后,不但吃喝不愁,还有俸禄领,谁家要是有人被选上了,一家子都开心。
况且巡检司的兵士们平日除了训练和巡查,空闲时间也还是用来种地,种地对于大家伙儿来说就是捎带手的事。
各个村寨的人一听说裴大人要办学塾,有孩子的人家纷纷是又喜又忧。
喜的是孩子总算有了一条好出路,忧的就比较五花八门了。
有的人家是觉得巡检司太远,让他们孩子每日跑去读书,再跑回家,就算是孩子天生就能跑,他也赶不上啊。
少数人家则是孩子多,两三个年纪差不了多少的孩子,如果要供的话,到底供谁呢?这要是一个搞不好,孩子们岂不是要打起来?
还有的人家纯粹是因为穷,就算是学塾收的束修再少,他们也拿不出啊,只能眼睁睁地看着别人家孩子去读书。
好在裴寒没有让他们忧虑太久,官府的正式通知很快就发往了各个村寨。
当人们得知学塾暂时不收束修,只需要给孩子带上口粮,家里远的孩子还可以在学塾住时,毫不夸张地说,许多人都喜极而泣。
稍微懂些事的孩子更是哇哇大哭,他们也怕别的小伙伴都能去读书,只有自己孤零零地待在家里。
官差去往各个村寨,不仅是告知官府即将要开办学塾这个消息,同时也挨家挨户地登记适龄小孩的信息。
学塾毕竟是初办,一切都在筹备之中,不可能一次性容纳所有的孩子入学。所以要挑选一些年纪较为合适的孩子,至少他们要能够自己照顾自己,否则住在学塾里岂不是要乱套。
综合考虑种种原因,裴寒将第一批招收的学童的年龄线划在了九周岁,官差们登记的都是九周岁及以上的孩子。
山民们欢天喜地地报出自家小孩的基本信息,并打算一回家就开始筹备孩子的口粮,等到学塾建好了,他们立刻就可以把孩子送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