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三十五章 昭阳七问

新楚 佩奇倒打一耙 1131 字 13天前

三路大军灭秦到底不是小事,熊槐想起还未知会令尹昭阳,便第二日命人飞书襄陵。

五日后昭阳回信。信中所言总结起来只有两字:“反对!”

他信中问了七个问题。预计几时可灭秦?四十万大军异国作战,所需粮草几何?粮草运输途中之消耗几何?目前存储之粮草能撑至几时?举全国之兵攻秦,齐国、越国方向可有防备?巴蜀叛乱又当如何?灭秦之后如何应对关东诸侯合纵?

熊槐每看一个问题,面色便凝重一分,兴奋之情便消褪一分。

看得出来昭阳写这封回信之时是怎样的心情,以至于在信的最后,昭阳直言:“出此下策者,误国!”

昭阳可谓直言不讳,因为他知道能制定这个计策的就几人而已。

看完回信,熊槐也彻底冷静了下来。

他摇摇头苦笑,我这是飘了吗?

他又看了看昭阳问的七个问题,又想了想那日里自己气吞山河般的谋划,点点头,是飘无疑了!

人无论经受多少挫折,只有反思才会成长,所幸熊槐是这样一个人。

今年是他即位第九年。这八年多来,他成功地推行了变法,国力也有就很大提升,楚国也终成第一战国。

楚国未曾一年不战,这第一的名头是打出来的。

前几年的丹阳之战,楚军就是因为国力空虚,粮草不济,致使丹阳落入秦人之手。所幸楚国变法未曾中断,国力年胜一年,更有稻麦轮种之法将一年一熟提升为一年两熟,粮食产量几乎翻番。

熊槐之所以敢实施三路灭秦之谋划,有两大依仗。一是三十万召之即来的府兵,二是稻麦轮种之法。

然而他却没有深思,楚国连年大战,早已经兵疲民乏,稻麦轮种初实行,国内粮仓大都空虚。倘若灭秦须三五年,他如何供应近四十万大军的粮草以及兵器损耗?征集如此之多的青壮劳动力脱产长时间在外作战,春耕秋收怎么办?

再者,楚国即便能够灭秦,当也是杀敌一千自损八百。倘若那时候齐国发起合纵,楚国焉有余力抵抗?更遑论届时赵、宋、韩等国考虑到自身生死存亡,会否站在楚国一边犹未可知。

熊槐感到深深的后怕,他原以为以昭阳强硬的做派会认同他的谋划,却没想到昭阳如此清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