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武后时期,地方上出现了团结兵制度。首先在河南、河北道实行,后又扩展到关内道,其大意是挑选丁户殷赡、身体强壮者充任团结兵,免其征赋,平常要练习弓矢。到代宗时更明确地规定,春夏归农,秋冬集合,并由官府发给兵器、资粮。团结兵是地方兵,主要负责地方治安等事务。
募兵制也就是雇佣兵役制度,我国历史上实行募兵制最典型的例子是北宋、南宋以及元、清。
募兵制最早可追溯至春秋时期吴起在魏国的强军变法,培养了威名赫赫的职业化军队——魏武卒,此举有利于培养职业化军人,长期保持军队的战斗力,但最大的弊端会导致将领长期统兵,形成军阀政治。正是如此,唐朝中后期,募兵制实行后,由于中央积弱,无力控制全国局面,导致藩镇割据,军阀相互征伐,最终覆灭了唐王朝。
宋朝立国之后,仍延续前朝募兵制度,不论禁兵、厢兵,还是南宋的屯驻大军等,一般都采用招募的办法。灾年招募流民和饥民当兵,成为宋朝一项传统国策。
宋太祖赵匡胤在总结唐朝和五代十国的历史经验基础上,继续沿用募兵制,同时借鉴唐太宗时期对府兵制采取的“兵将分离”制度,执行“罢功臣,释兵权,制将帅,立兵制”之策,解除功臣宿将和地方节度使的行政权和兵权,将中央和地方的兵权收归到皇帝手中。
同时,赵匡胤吸取五代十国时期军阀政治的教训,实行“以文制武”的制度,战争时战区司令皆由文官或太监担任,而且改变战略必须经过皇帝同意。
三国时,曹操曾做过屯兵之举,屯兵与后来的府兵制很一有些相似之处。
按钱穆先生的观点,屯田制与府兵制的生产合作方式不一样。他们都是兵农相混的生产方式,不同的是:
汉代的屯田制,是全农皆兵。把武装集团寄托在生产集团里面。军队只是生产集团的一部分。唐代的府兵制,是全兵皆农。把生产集团寄托在武装集团里面。生产是武装集团的一部分。
屯田制里的民屯一直是农民,主要提供生产。而府兵制的人可以在兵农之间相互切换,既是生产劳动力,又是国防动员兵。所以都说府兵是一种兵农合一的军事制度。
然后,屯田中的军屯,他们本来就是有装备的军人。装备更多来自官府配发,组织打造。府兵的装备是却是要自己准备的。
屯田制下,无论军屯民屯,都是要交税的。但府兵制下的农民可以免除租庸调。屯田制是,国家占有了大量生产物资,目的是保障税收。府兵制是,国家养兵不花钱,意在节约经费,处处有兵。
由此,府兵制度赖以存在的基本保障,就是府兵不能失去土地生产所获得的财富。一旦府兵失去这个核心的经济来源,而国家又不给府兵发工资,府兵必然走向崩溃。
屯田逃亡是剥削太严重,而府兵崩溃则是士兵财源流失,地位下降,工作越来越辛苦。
熊槐其实比较认可府兵制,但是府兵制的基础是土地私有制。因为只有士兵有了田,才会心甘情愿地给统治阶级卖命。
所以说,土地所有权的变革是军制改革的基础与核心。
西周时期是土地国有制,但到了春秋时期,井田制遭到了严重的破坏。在此之前,原本各国只对君王分封的“公田”征收田赋,许多贵族就趁机开垦荒地,据为己有,人们称之为“私田”。
“私田”既属于个人财产,又不用缴纳税金。随着农耕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农业生产力的不断提高,私田更加有利可图,开垦速度远远超过了公田。这种行为使各国税收中农业所占的比重渐渐缩水,影响了国家的整体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