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花开山雨零落处(三)

顾枝看了一眼小贩和孩子们,抬起脚步走上祠堂外的台阶,伸手推开了半掩着的朱红大门。跨过漫上膝盖的高耸门槛,顾枝站在了空无一人的祠堂中,他手握腰间竹鞘长刀刀柄,看着眼前铺满白石的笔直朝圣之路沉默不语。

祠堂内以白石铺就的笔直小路直直伸向不远处的大殿和后堂,就在石路两端,种满了垂落翠绿枝叶的繁茂古树,祠堂四周的红墙绿瓦极高,顾枝方才站在祠堂外竟是全然看不见这遮盖了整座祠堂内景的环环苍天古树。视线沿着石路前行,烛火明艳的大殿犹如敞开在天光之下,璀璨耀眼,没有高大神像端居大殿中,视线毫无阻隔地透过大殿望见了更远处的后堂,烛火光芒黯淡几分,视线也不由得模糊起来。

顾枝耳中听着祠堂外孩子们的嬉笑着,迈开脚步踏上了镇子里人们在一些盛大节日才会虔诚走上的朝圣石路,在树荫下的斑驳光影中走向大殿。祠堂在桃止镇的百姓看来是神圣之地,也是距离百姓最近的瞻仰神迹之处,无需攀登秦山万丈高阶就可虔诚叩拜,似乎不该在平日里如此安宁,无人光顾,更无人在此驻守。

一路走来,顾枝除了带着孩子们问明白如何走到祠堂,其实也了解到一些桃止镇百姓对祠堂的崇敬之心,除了如春节除夕这样的盛大节日之外,没有人会无缘无故来此叨扰神明降下人间的神迹,人们对于神明的敬畏不只在于朝拜秦山的虔诚,更在于对神明教化之功的心悦诚服。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桃止镇以及临近村落的百姓自年幼时起就清楚,能有如今此等平静祥和的生活都是因为神明大人为人们带来了驱散黑夜的火炬和赖以生存的诸般技艺,人们终其一生都感念神明的善意,再不敢有丝毫僭越和多余的祈求,所以更不敢来此祈求神迹的灵验能够为自己带来更多的祝福,只在盛大节日时来此叩谢神明的恩赐。

顾枝脚步轻缓地走在白石大道上,渐渐地耳中一片静寂,他回身望去,祠堂的大门门槛竟是那般的遥远,顾枝面无表情地向着供奉神迹的大殿走去,手指轻轻摩挲长刀刀柄,风声细细碎碎,拂面而过。

大殿前后的朱红木门豁然洞开,清风穿堂而过似有天上宫阙吟唱悠扬之声,顾枝迈步跨过大殿正门的门槛,装点满室的烛火呼地摇曳作响,复又归于平静,顾枝站在光芒中抬眼望去,就在眼前不远处,大殿居中位置摆放着一个巨大的香火铜炉,其上香火不绝,余味袅袅。

顾枝环顾四周,并没有看见所谓的神迹,他绕着大殿走了一圈,除了居中位置的香炉外,大殿四周只在两侧悬挂有叙述神明为此地百姓带来诸般改天换地恩赐的故事画卷,有的画卷已经微微泛黄,有的却还是崭新摸样,看来这么多年一直不断有人将神明的故事记载传颂。顾枝一一看过了栩栩如生的画卷,其实与那位酒楼内的说书人所言并无太多差别,看来这些故事也已是在桃止镇流传甚广,妇孺皆知了。

顾枝没有在大殿停留太久,他望向大殿之后的后堂,想了想还是踏上了大殿后的朝圣石路,沿着两侧栽种竹林的细碎光影,走向后堂所在。后堂处并不像大殿一般装点了许多烛火,顾枝远远望去只能看见后堂内室里星星点点的光芒点缀,待得走近了,顾枝察觉风声都停歇下来,似乎害怕惊扰了此处的静寂安宁。

顾枝走进后堂,就在眼前的一张红木桌案上摆放着一个白玉盘子,其上端端正正搁置一块嶙峋漆黑的怪石,顾枝微微皱眉走上前去仔细端详,怪石通体漆黑犹如夜幕撕扯而出的碎片,可是在细微纹路之间却能看见如血流淌而过的赤红痕迹,就像是精心绣在石头上的丝绸线条一般,平白添点了一些摄人心魄的力量。

顾枝看了许久,慢慢伸出手想要触摸这块传说中带来了神明降世的天火碎石,可最终他还是收回了手掌,他抬起头发现怪石之后的雪白墙壁上悬挂着一副空白的画轴,没有书画痕迹也没有题跋落款,顾枝静静看了片刻,转身走出了后堂,一路穿过大殿,头也不回地离开了祠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