确定了合适的粘合剂后,宋遥开始筹备砖窑的建造。
由于缺乏经验,他不清楚建造一个稳固的砖窑究竟需要多少砖头,只能秉持“多多益善”的原则。
毕竟,砖窑需经受二次烧制的考验,一次成型能有效避免二次烧制过程中可能出现的不均匀问题。
即便已找到相对理想的粘合剂,水分比例仍需反复试验。
究竟添加多少水才能确保最佳效果,使砖块黏合得更牢固,这都需要宋遥不断探索。
后续的烧制过程中,宋遥将备好的砖块放入窑中,全程监控,力求获取最精准的数据。
转眼间,又一个多月过去了,部落已被深秋的气息笼罩。
四周的树木几乎全都染上了金黄,气温也逐渐下降,尤其是早晚时分,不添衣几乎难以抵御寒意,宋遥甚至已穿上了长袖。
经过一个多月的辛勤烧制,部落内已积攒了一万多块砖头。
为了尽快完成砖窑的建造,宋遥吩咐陶和瓷,只要部落没有制陶的需求,便要四座窑同时开工,全力烧制砖块。
四座窑每日至少能产出百余块砖,成果颇为可观。
既然砖头储备已足够,砖窑的建造也提上了日程。对此最为兴奋的莫过于陶和瓷。
现有的土窑已难以满足他们的需求,而即将新建的这座窑,虽被宋遥称为砖窑,但实际上不仅能烧制砖块,其他各类物品也皆可烧制。
可以说,这座窑完全能取代土窑,甚至堪称一个加大加固版的土窑,令陶和瓷充满期待。
相较于土窑,新砖窑将更为坚固耐用,一次性烧制的物品数量也将大幅提升。
过去,部落中许多无法通过土窑烧制的器物,待这座砖窑建成后,便有望问世。
尤其是部落里的水缸,受限于土窑的尺寸,最深不过五六十厘米,与其称其为水缸,倒不如说是大号盆子,储物能力有限。
宋遥计划用两天时间完成砖窑的建造。
第一天,他将集中精力打好地基,确保基础稳固;第二天,则直接砌筑砖窑,并用炭火均匀烧制一两天,以确保黏土充分粘合砖块,达到最佳效果。
砖窑的设计形状与土窑相似,力求简洁实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