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秦御书房内,朱平安正沉浸在明年的战事部署中,这时,诸葛亮急匆匆地走进了书房,手中捧着折子,神情凝重。
“陛下,内阁正在为一件棘手之事犹豫不决,特请皇上定夺。”诸葛亮的语气中透露着恭敬与急切。
朱平安随手接过奏折,他的目光刚在折子上扫过一行字,便见他的脸色骤变,愤怒之情溢于言表。
“哈!哈!哈!”朱平安连笑三声,声音中充满了讥讽与惊愕,“千古未有的荒诞事,竟在本朝上演?”
这奏折是由德州布政使周良韬所上,内容震人听闻:德州的举子罢考了!
朱平安继续仔细阅读,原来这一切的源头在于田新忠在德州整治过于严厉。他连续处置了二十多名名下超额挂着别人田地的士绅,更是罢黜了一十三名举人的功名。这一举动无疑触动了士绅和读书人的敏感神经,引起了他们的纷纷不满。
其实早在上个月,就有数份奏折送往京城,无一不是弹劾田新忠的。但这些奏折都被留在了宫中,未曾公开发出。如今,这一事件已经闹到了举子罢考的地步,朱平安知道,自己必须出面定夺此事。
罢考?朱平安的脸色如同寒冰一般冷峻,眼神中透着一股不容置疑的坚定。他用力抖了抖手中的奏折,声音中带着一丝轻蔑与不屑,“哼!”
“目前尚未得知带头之人。”诸葛亮低着头,声音中带着一丝焦虑,“折子上只提及了学子们聚集,并未按照惯例提交学籍。更甚者,有学子意图集结前往京城告状,声讨田新忠为酷吏,请求皇上彻底整顿肃清源头…”
啪嗒一声,朱平安手中的奏折被他重重拍在御案之上,声震四方。他的双眼几乎喷出火焰,怒斥道:“是我大明德州发生如此大事,竟无一探子来报,李儒对此一无所知?”
整个大殿仿佛被他的怒气所笼罩,空气中弥漫着紧张与压抑的气息。曹正淳见状,不敢稍有耽搁,立刻应声退下。
“一省学子集体罢考,这是发生了什么?”他低声自语。这不仅仅是对田新忠的抗议,更像是针对他,针对整个朝廷的示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