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朝会结束当日,宫中便是下旨赏赐内阁首辅方从哲,兵部左侍郎王在晋,左庶子孙承宗及兵部给事中杨涟等人。
兴许是察觉到天子的"不满",在大朝会结束的次日,兵部右侍郎魏应嘉便主动以"精力有限"为由,上书请辞。
相比较前些时日的"留中不发",天子这一次干脆利落的同意了这位朝廷重臣的请辞,使得本就人人自危的大明官场再度引来一番地震。
未等朝中东林对魏应嘉空出来的"兵部侍郎"位置展开谋划,紫禁城中的天子便亲自下旨,将前不久才被先帝起复的尚宝司司丞袁可立晋为兵部右侍郎。
四日,天子又以辽东战事吃紧的缘故,起伏光禄寺卿李邦华,令其重回京师辅政。
在万历朝,袁可立及李邦华二人均是人尽皆知的"能臣干吏",平生最是排斥党争。
倘若有心人仔细观瞧朱由校近些时日的一系列举动便会发现,这位年轻天子虽是对"东林"有所不满,但也并没有顺势将其"赶尽杀绝",反倒是隐隐有了扶持"帝党"的架势。
但只可惜福无双至,祸不单行。
在大朝会结束的第五天,针对于朝中呼吁起复前任漕运总督李三才一事,天子命内阁会同六部九卿重新进行了票拟。
文渊阁中,先是内阁首辅方从哲率先表露态度,声称李三才掌管漕运多年,劳苦功高,但如今年事已高,未免舟车劳顿,身体不适,当以在家休养为主。
未等次辅刘一璟"据理力争",素有天官之称的吏部尚书周嘉谟也是点头赞成,罕见的表露了态度。
此外,于"萨尔浒之战"过后,紧急被万历皇帝召回京师,担任兵部尚书的黄嘉善及先后两次作为"顾命大臣"的刑部尚书黄克瓒也力挺首辅方从哲。
这两位"大明肱骨"皆是为官数十年的老臣,说话极有分量,诸如礼部侍郎孙慎行,督查院左都御史张问达等东林大佬也难以望其项背。
大势所趋之下,次辅刘一璟虽然有意令李三才重回京师辅政,却也不免有些孤掌难鸣的感觉,只得将票拟结果报予天子知晓,令天子乾纲独断。
次日清晨,望眼欲穿的东林官员便等来了令他们捶胸顿足的消息,据宫中传出的消息,天子声称李老大人当以身体为重,待到身体大好之时,再将其召回京师辅政。
虽然天子并没有将话说死,但深谙人心的官员们却是知晓,曾总督漕运十余年的"东林急先锋"今生怕是起复无望了。
更令东林官员如考丧批的是,广宁巡抚王化贞的位置也是岌岌可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