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3章 人与人之间,差距为何这么大

校长:“我们多了解学生的家庭情况,更有利于教学。其实上学期就应该开展这项活动,天气太冷,就拖到这学期了。

宁老师这么忙,市里军区两地跑,好不容易回来,又让你跑一趟乡下,辛苦了。”

宁晓晓笑着应和:“这都是我们人民教师应该做的,不辛苦。”

乡下,校长敲响一家木门。

“同志您好,我们是军区小学的,来家里了解下情况。”

老乡满脸紧张,差点关门。

学校的人咋又来了?

去年不是来过一次了吗?

校长摸摸自己秃头,笑呵呵推开了门。

没办法,他要是社恐,根本进不去院子,人家明摆着不欢迎他们啊。

“哈哈,家里吃饭呢。”校长没话找话。

宁晓晓跟着进院,看着一个八九岁的孩子拿着饭铲子抠锅里的锅巴。

身边还有两个四五岁的孩子,伸着胳膊抢着吃。

“孩子没上学?”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八九岁那个一看就到了入学年龄,一共就两个班,入学的孩子她都认识。

妇人尴尬,去年学校来劝了几次,后来就没再过来,她还以为躲过去了呢。

没想到,今年又来了。

她哭穷道:“你们也看到了,家里吃饭都费劲呢,哪有闲钱交学费啊?”

宁晓晓没想到,他们来家访,人家孩子根本没上学。

这哪是家访,是校长领错了路。

宁晓晓向孩子伸手,温声问她:“想不想上学?”

孩子害羞往后躲,也不说话,只时不时偷偷打量她。

宁晓晓劝家长:“困难是暂时的,让孩子读书,未来会充满希望。孩子在家,生产队也不让上工,不如多读书。”

妇人不在意道:“老大不上工,在家也能帮我带两个小的,还能洗衣做饭。上学顾不上家里,还得交学费。”

宁晓晓无奈,想想后世为了普及教育,某些乡下学校,不仅免学费免书本费,还免费吃一日三餐。

以现在的情况,要交学费,靠嘴劝,有些家庭根本劝不动的。

好在,不是所有的家庭都这么想。

下一家,家长热情招呼他们,询问孩子在校情况:

“家里从牙缝里挤出学费,也会供他读书的,不知三牛在学校有没有好好读书?”

他们正探讨孩子学习问题,大门开了。

宁晓晓惊讶看向门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