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皇嬴复深知百姓乃至世家大族都对大秦的施政心存偏见。在前汉两百年的统治下,大秦帝国的统治象征着暴政与压迫。
为了消除百姓与世家大族的担忧,嬴复决定在治国方略上做出关键性的调整。
翌日的朝堂上,嬴复正式宣布:“朕之大秦将以儒家为主,百家为辅。不会单纯依赖酷吏严政统治天下。”
这番话立刻引发了朝野上下的一片哗然。
但嬴复并未就此止步,他进一步阐述道:"朕明白百姓乃至士族对大秦统治他们的担忧。圣贤儒家的仁德之治,同样能够维护社稷,保障百姓。朕决心走仁政之路,内圣外王,以相对温良的方式去治理天下。"
嬴复的话语中透露出一股坚定的决心,令在场的臣子们不由为之动容。他们意识到,秦皇嬴复或许并非一味的冷酷,也懂得怜悯和宽容。这样的君主,必定能够嬴得百姓与士族的拥护。
于是,在嬴复的支持下,儒生们开始参与国家大政。
几日后,嬴复宣布大秦将重视儒家思想,走内圣外王的仁政之路的消息,很快就在关东地区广为流传。
原本对这个新兴王朝心存戒备的关东士族,这下终于收拾起了内心的防范。他们开始彻底接受大秦的统治,纷纷表示愿意效忠于这个崭新的帝国。
毕竟,在汉朝两百年的宣传下,秦朝早已变成了暴政的代名词。如今大秦皇帝嬴复却主动宣扬儒家仁德之治,这无疑让大部分世家大族眼前一亮,内心也不由自主地对大秦生出了一丝好感。
很快,一股倾向大秦的风潮在关东士族中悄然兴起。他们纷纷派遣族中子弟朝见大秦,表达效忠之意。嬴复见状大喜,立即给予厚礼,以示感谢。
与此同时,嬴复也下令在关东大兴土木,修建更多的儒学堂和仁政机构。只见工匠们日夜兼程,一座座儒家学堂拔地而起。这些都成为了大秦在关东大举推行仁德之治的具体体现。
为了进一步增进儒家士人对大秦的好感,嬴复特地派遣了一批造诣深厚的儒生前往五原郡,让他们着手对当地百姓进行教化。
这些儒生们背负着大秦帝国的重视,怀着一颗炽热的爱民之心,开始耐心地向当地百姓宣讲儒家的圣贤思想。他们以仁善待物、修身养性的方式,循循善诱,潜移默化地引导着这片土地上的百姓。
几日后,嬴复与朝中大臣们开始就新帝国的年号进行了激烈的讨论。经过诸多博弈,最终他们一致选定了"武定"二字作为大秦新帝国的第一个年号。
这个年号的深意,无疑是嬴复以武力踏平了四方,重现大秦霸业的象征。即便他后来倾向于儒家的仁德之治,但其武德昌盛、威武不凡的本色从未改变。
"武定"二字犹如一面旗帜,高高飘扬于大秦的上空,昭示着这个新帝国崛起的神圣与辉煌。
这样的年号,无疑也折射出了嬴复内心的雄心壮志。他要让大秦重现往日的辉煌,让天下臣服于他的统治之下!
朝中臣子们无一不为这样的国号而赞叹不已。他们深知,这昭示了大秦崛起的不可阻挡的势头。只要有这样一位英明睿智的开国君主坐镇,大秦帝国必将繁荣昌盛,成为威震四方的强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