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宗采纳了杨炎的改革方案,以敕令形式颁布全国执行!
【04】陷害忠臣刘宴,玩火者终自焚
杨炎虽然有抱负、有情怀、有才能,但缺乏崔佑甫的坦诚胸襟。崔佑甫看不上常衮就当面和他吵,但吵完就吵完了,不会在背后使绊子。
而杨炎则不然,他貌似文雅实则睚眦必报,谁得罪他他就一定整治谁。从这点看,他与卢杞颇为相似,只不过卢杞比他更黑、更狠,且毫无底线。杨炎在任上陷害的人不少,但最不可原谅的,就是害死了名臣刘宴,这也是导致他在朝中威信扫地的主因。
刘宴是曹州南华(今荷泽东明县)人,比杨炎大十一岁,是中唐治世能臣,精通经济之道。七岁时因进献颂文给到泰山封禅的玄宗,被玄宗任命为太子正字(太子宫中负责校勘文书的小官),其事迹写进《三字经》中,“唐刘宴,方七岁。举神童,作正字”,名声轰动一时。
肃、代二宗时,他一直担负着度支、转运使、盐铁使等职,长年主持财务工作。他在民众离乱、财赋不入,朝廷府库耗竭的困境下,开财源、敛赋税、通漕运,推行食盐专卖,培养税务人才,有力确保了朝廷的正常运转,加之他本人虽长年管钱管物却极为廉洁,在朝野内外享有很高声誉。
代宗时,刘晏与杨炎都曾受过元载举荐,也都曾同在吏部任职,刘晏是一把手吏部尚书,杨炎是他的副手吏部侍郎,两人因三观不合时有分歧。
元载事发,代宗让刘晏调查,刘晏奉命秉公办理,元载因罪赐死。这本是很正常的事,说明刘晏没有以私恩取代国法,杨炎却认为刘晏恩将仇报落井下石,一直含恨于心。荣登相位后,便着手构陷刘晏。刘晏是正人君子律己甚严,在个人操守方面基本寻不到毛病,怎样才能让德宗对刘晏这样的贤良之臣顿起杀心呢?
杨炎久在仕途,清楚德宗有三大“逆鳞”不容触碰:一是母亲沈太后,前面讲过沈太后在安史之乱时跑丢了,他爹代宗又喜欢上了独孤氏,对此德宗很忌讳;二是回纥,他曾在回纥当人质,过了段担惊受怕的日子;三是宝座不允他人觊觎。
小主,
于是杨炎阴险的借助兵部侍郎黎干、权宦刘忠翼谋逆事件,让人散布谣言,诬陷刘晏曾秘密劝代宗立独孤氏为皇后。
为了把戏演真,杨炎装出一副大义凛然的样子找到德宗,先痛哭流涕地表演了一番,然后义正严辞地说:“臣刚刚得知刘晏是黎干和刘忠翼的同党,臣作为宰相却不能讨伐他们替您出气,真是罪该万死啊!”
可能是演得有些过吧,德宗并没有表态。幸好崔佑甫当时还在世,劝德宗不要因未经证实的谣言去怀疑一个好人。崔佑甫的话在德宗心里极有份量,德宗可能是让杨炎煽动的有了些怀疑,但碍于崔佑甫也没再追究。
杨炎见这招不灵忙使下招,劝德宗将临时设置的转运使、盐铁使、青苗使等机构全部罢免,其所管事务交由尚书省职能部门统管,这本身就是尚书省的职责,没必要再增设一套班子。
杨炎为什么这样提呢?这些临时设置的机构都是由刘晏一人负责,撤掉就等于收走了刘晏的权力。德宗看他一副不依不饶的样子,何况听着似乎也有些道理,就采纳了这一意见。杨炎随即找了个刘晏奏事不实的理由,将他贬为忠州(今重庆忠县)刺史。
建中元年(780年)六月,崔佑甫病故,失去制衡的杨炎再没了顾忌,开始疯狂报复。
他指使荆南(湖北省中部)节度使庾准,诬告刘晏向朱泚写信请求营救,对朝廷的不满之情溢于言表,并且擅自在忠州招兵,有不臣之心。
德宗见到这份奏章大为吃惊,杨炎又在一旁极力挑唆。刘晏是前朝重臣,德宗登基不久还不知道刘晏的重要性,在杨炎的反复搬弄鼓动之下起了杀心,派一名宦官到忠州勒死了刘晏,之后才随意编了个罪名下诏将刘晏赐死。
消息一经传出,朝廷内外大哗,都为刘晏抱打不平。这种局面是杨炎之前所没有料到的,他过于高估了他的权力,更低估了刘晏的威望。
淄青节度使李正己屡次上表替刘晏喊冤,讥讽朝廷不长眼睛,连这样为国为民的忠直能臣都要杀。
杨炎怕了,一怕心就乱了,一乱昏招就来了。
他派心腹分别前往各地,向这些地方大佬解释,刘晏是因为当初勾结奸邪、拥立独孤氏为后,激怒了德宗才将他处死。
言下之意就是,刘宴的死是德宗做的,与我杨炎没有半点关系,把锅一股脑甩给了德宗。
这些话自然传到德宗那里,德宗这个气,你杨炎太不是东西、太不地道,主意是你出的,现在惹出祸来你把锅甩给朕,有你这样的臣子吗!这不就是典型的不忠不义!一个文化人怎么办出这种事!于是萌生了除掉杨炎的想法。
这件事交给谁来做呢?奸相卢杞隆重出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