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9章 乾隆:秘诛国贼,开辟第2战场~

~

施、黄二人又对当前的战局交换了意见。

之后,

施令洋起身拱手道别。

黄仕简也郑重的道别。

双方约定,3日后,施家携细软登船会同提标船队一起北上。

途中,于福宁霞浦码头补给。

福宁镇水师全部船只,届时也需并入提标船队。

继续向北航行,

通过东海后在江苏海州港补给,之后继续北上直至登州府。

乾隆在信中说,

靖海侯施令洋可推荐一有举人以上功名的族人担任登州知府,为福建水师提供必要的便利。

……

“侯爷,泉州老宅大几百口,怎么搬家?”

“闭嘴。”

施令洋脸色平静,然步伐飞快。

亲兵队长瞬间也意识到了什么,立马噤声,脸色凝重,招呼亲兵们跟上。

一行人好似逃亡,急匆匆赶往码头。

沿途,

无数水师军官单膝跪地,致敬老主子~的后裔。

施家在福建地位超然。

门生故吏多如牛毛,尤其是曾经追随第一任靖海侯的那些水师军官,后代子孙若无差事,只需去泉州府晋江县衙口村的施家大宅前叩首~

历代靖海侯都会伸出援手。

身强力壮的,介绍到水师。

天资聪慧的,资助读书赶考。

老实巴交的,就安排去施家铺子里学徒做个伙计或者登船做个水手。

……

施家是福建(含大员)最大的地主,坊间传闻,每年光地租就能收60万石白米。

施家不缺钱,

上百年的投资行为,让施家在本省拥有了一个极其庞大的人脉网。

而乾隆对于施家的情感也颇为复杂。

一方面,必须重用。

另一方面,要提防、限制。

所以,福建水师提督这个位置往往不是施家的。

海澄公和靖海侯都曾是郑成功麾下勇将,后陆续叛清。

第一任海澄公黄梧,能够被封“公爵”,是因为他把郑成功经营许久的陆上堡垒——海澄献给了清廷。

对于郑氏是沉重打击,对于清廷是意外惊喜。

所以,封赏甚重。

另外,此人是最早向清廷提出“迁界禁海”的,还挖了郑氏祖坟。

……

“主子,您看靖海侯真的~”

“他在撒谎!”

老迈的黄仕简站在山坡上,盯着码头扬帆离开的坐船。

“那咱们?”

“本官已有安排~”

黄仕简扭头走下山坡,去巡视委托福建商人建造的二十艘3000石米艇。

他早就意识到福建水师的战船老旧,根本不适应海战。

之前海晏河清,朝廷不可能批准。

如今,乱世降临。

整军备战,

为朝廷也为自己。

……

2000多里的河南,南阳府。

乾隆背着手,对着挂墙的《皇舆全览图》发呆。

他已经站了2刻钟了。

最近,

他很关注福建,因为这里充满了不确定性。

吴军一旦攻占广东,那就对福建形成了3面合围。

福建该何去何从?

福建水师能否保得住?

靖海侯一脉,可靠否?

闽浙总督王亶望,到底在忙活什么?

……

这段时间里,

乾隆彻夜未眠,希冀看透迷雾。

他反复查看各方奏折加上自己的判断,结合第一任靖海侯的生平,郑氏——清——郑氏——清。

保不齐,

施家后面的轨迹就是,清廷——吴——?——?

施家世代枭雄,且很有能力。这样的下属往往只择雄主,很难“郁郁久居人下”。

不如,秘裁之。

铲平施家,让海澄公黄仕简取而代之,总掌福建陆路海路提督大权。

如果,

黄仕简和王亶望精诚合作的话,福建甚至有希望开辟第二战场。

关键时刻,

水陆各出一支奇兵,可捣吴国之月定眼(从地图看,完全具备可能性)。

至于说,

所谓的福建水师北迁纯属幌子,试探施的忠心罢了。

乾隆的想法是好的,颇具战略眼光。

不过。

他严重低估了王亶望。

……

施令洋打了一个大喷嚏,

坐在舱内反复咀嚼刚才的谈话,突然意识到自己的承诺太急了。

3天!

施家几百口子、加上数不清的金银细软怎么可能收拾的完?

怕是被黄仕简那个老东西看穿了。

不过,

若是看穿,为何当时不发难拿下自己?

黄仕简后面的那个护卫明显有百夫不挡之勇,5步之内取自己性命不难,还有幕后伏兵。

施家绝不离开福建!

鱼儿离开水,没有好下场。

他的立场:不清不吴、待价而沽。

他的策略:经营闽南,添加大船,以海贸银子养兵,以大员粮食养兵。

虽然靖海侯系有个施令伦曾任太湖协副将,被李郁整死了。

可区区一个旁支子弟的鲜血怎么可能影响侯府的方略呢。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