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哭个球。黄河堤坝一崩,那才是万一。不淹死也要饿死。满仓走的是阳关道。走,回家开火。”
类似的场景在苏皖豫鲁四省交界处上演。
数万身强力壮,斗勇好狠的淮西汉子被编入了新组建的淮西新军。
世人须知,苏皖豫鲁四省交界的百姓爱好比较单调:一种地,二造反。
有土地就种地,没土地了就扛起锄头造反。
前一刻是农夫,后一刻就是反王,不需要心理建设,早上断粮,晚上就造反。
杀头只当风吹地。
出身于四省交界的刘邦、项羽、朱温、朱元璋、吴广、黄巢、曹操、刘裕、袁绍、袁世凯、刘福通等人可以证明。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论武德充沛,无出其右!
……
新军名义上的统领是皇十五子、现任江苏巡抚永琰。实际的训练是由骁骑营军官负责,索伦骑兵担任巡逻军法队。
按照军机处的要求,
这数万新军没有打散编营,而是按照村庄,镇子为单位编成了一个个熟悉的营头。
以刀盾兵、长矛兵为主,极少数被编练成了马队和鸟枪兵。
这一次,乾隆拿出了极大的狠劲。
再三强调饷银和首级赏银不许漂没,更不许拖欠。就是再难,也要优先供应好这5万人。
用军机大臣于敏中的话讲:
江北六州府的百姓哪怕勒紧腰带,也要保证新军的粮饷!
虽然自己是江苏籍人士,可身为朝廷重臣,绝不会考虑乡梓情谊,坚定不移的以剿贼大局为重!
一句话,于老大人担保,江苏人还是有潜力可挖掘的。
留在淮安府的于氏家族率先捐输3000两白银,之后盐商、以及各地士绅都纷纷自愿跟上。
同时,每亩再加征“吴饷”1分银!
河南很快跟上了步伐,江西也宣布跟上步伐,倒是身为粮仓的两湖暂时顶住了压力,假装看不懂户部的暗示~
总之,
除了少数耕地缺乏、商业凋敝的省份。大清朝不分南北,普遍推行了田税加1分的“吴饷”。
苏、豫、赣三省是2分。
清廷的财税机器在逐渐提速。一切为了战争!
……
而与此同时,
正月十五,天气晴朗。
李郁也在苏州城正式登基,宣布建一新国,国号“吴”。
选择“吴”为国号,最大的问题是地域意味太浓,不够大气。
但好听的国号全被用过了~
唐,有拾人牙慧,给自己硬找祖宗的嫌疑。
乾,倒是不错。可这边在打乾隆,那边来个乾国号,难保不会让天下人尴尬。
最大气磅礴,最无争议的是中字打头,但这是对老大哥的僭越,想都不敢想。
所以,
不如顺从发家轨迹,以吴地起兵,就称“吴”吧。等到建立一个辽阔的大吴联合帝国,就没人会觉得小家子气了。
杰瑞也可以眉清目秀!!
国号为吴,还有一项好处。
可团结吴越百姓,建立一个庞大的民众基本盘。
浙江人一般称为吴越,以和闽越区分开来。吴越,也是吴!
在厘清了这些问题后,李郁乾纲独断,直接抛出了国号,几乎没有受到阻力。
因为麾下的文臣大多数是江南籍,不太抵触。武将们对于国号又不敏感,他们觉得这玩意没啥好争论的。
……
临时国都,暂定苏州。
在府城东面20里外,择新址筹建若干宫殿。
同时对麾下官署加以完善调整,设6大臣,分别是:
经济大臣,工业大臣,商业大臣,参谋本部大臣,外务大臣,陆军大臣~
各大臣又分管若干相关署。
经济大臣下辖农业署、水利署,粮食署,建筑署,交通署,发展署,统计署
工业大臣下辖煤炭署,冶金署,造船署,军工署,建材署,劳工署,运输署。
参谋本部大臣下辖作战署,后勤署,档案署,战术研究室。
外务大臣下辖宣传署、南洋署、贸易署,信息署。
陆军大臣下辖军法署,训练署,考功署,兵器署,还有巡警署。
……
除了6大臣之外,还有4个机构是独立存在的,分别是情报署、财税署、内政部和参事署。
参事署比较特殊,属于民间机构。
麾下州县按照纳税多寡分配名额,少的一府3个名额,多的一府6个名额。
各府交税最多的前100人投票选出本府的参事,为期2年。(可投自己)
一旦成为参事,则在期限内可拥有以下特权:
无需预约,当天可面见本府主官。
大臣以下,见官不拜,长作揖即可。
马车出行可挂参事徽章,过关卡畅通无阻。
除谋反罪外,地方官府不得擅自抓捕参事查封产业,除非有陛下的许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