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四百六十六章 权力

如今晋国的举措,就是官爵管够,俸禄充足,但对于封地和封户,却是严格限制,这和后世的魏吴是完全反过来的。

魏吴的封的千户万户,平均一户十人,万户的十万人,就是独属于领主的私人财产,其世代为奴,可随意买卖处置,和货物无异,即使如此,很多人还是趋之若鹜,甚至还有很多流民投奔成为黑户的。

之所以如此,便是这些人的徭役劳役,只需要向领主负责,相比某些王朝末期的苛捐杂税,反而压力会小一点,这属于是典型的封建分封制,也是战乱时代各个诸侯拉拢地方豪族和手下武勋势力的手段。

虽然这种做法在争夺天下时候颇为有效,连蜀国都不能完全避免,但长远来看,对于统治还是有相当大的负面影响的。

袁熙最初在面对这个问题的时候,也曾相当困扰,财帛动人心,文官武将也不是圣人,他们一方面有理想,一方面也不会为了理想而死,自己光和他们谈理想是没用的,那必然就需要采取举措去拉拢他们。

经过多年的探索,结合后世的经验,袁熙终于是渐渐摸到了一点门道,并将其付诸实践,进行了初步的尝试实践。

让他得到灵感的,是后世的新民主主义革命。

彼时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初衷,是推翻封建主义和帝国主义,在这个过程之中,面对的本土顽固势力,便是封建地主和洋人培植的反动买办势力。

为此革命者们尝试发动起义,起先在相对开化先进的城市发动起义,结果遭遇了失败,在反动势力的围剿下,革命者们一度风雨飘摇,被迫北上创立根据地,最终在经历了千辛万苦后,终于是取得了最后的胜利。

而这段经历,也仿佛延续了那个传说中北方统一南方的魔咒,但这并不能完全解释,为什么最初革命者都是南方为主体,而最初发动革命的地方,也是南方百姓更早觉醒,为什么最后就失败了呢?

虽然说公认的说法,是农村包围城市,但这不能解释,为什么同一时期的南方农村之中,建立根据地的尝试都失败了。

袁熙思考过后,得出了一个结论,便是对于村镇控制的严密程度,是决定能否在其中挖开缺口的关键。

南方农村有着极为严密的宗族势力,这样的势力,就是汉末的地方豪强,其天下大乱的时候,便割据一方作威作福,但若是给他们足够好处的强大势力,其便果断投靠过去,成为了强大势力的打手,就如同依附孙权的江东豪强一样。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后世称之为土豪劣绅,他们得到反动势力支持,建立的还乡团便是围剿革命势力的急先锋,所以革命者们在城市农村都遭受了挫败,就此北上寻找火种。

而北方的地方农村,和南方有着极大的不同,便是北方百姓自古以来便极为顽固,动不动就造反起来杀大户,导致北方的宗族势力虽然也不少,但并不如南方庞大顽固,多的是中小地主,真正称霸一方的大势力,却是对村镇掌控不足。

至于其中的原因相当复杂,但有一点可以肯定的是,封建时代,北方造反的频率比南方高的多,这些人一旦造反,当地大户人家便会首当其冲,久而久之,大户要么南逃,要么依附朝廷,自然也不会在村镇挣扎了。

典型的例子便是山东,其后世被称作孔孟之乡,忠君之地,其实真正的形象,却是历朝历代造反从不缺席,春秋盗跖奴隶起义,新莽末年赤眉军,东汉末年青州黄巾军,隋末王薄窦建德,唐末黄巢,北宋梁山,明末唐赛儿,清朝于七王伦,近代捻军义和团,可以说只要天下一乱,山东地区造反就没有缺席过。

在这种不断的冲击下,除了少数被统治者保护下的大势力外,当地地主宗族势力被冲击得七零八落,几乎都被当地百姓犁了个遍,以至于解放战争中,山东是唯一凭借当地根据地自发解放的省份。

北方各地的这种情况,也极为相似,这无疑让革命者看到了开辟道路的曙光,于是在短短数年之内,革命根据地就在北方如雨后春笋般铺开,并在反抗日寇侵略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最终取得了革命的胜利。

袁熙就是在这种分析中得出了启发,便是若是建立一个需要稳固期更长的王朝,就必须剥离豪强士族对当地的掌控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