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如今随着各地兴建水利速度大大加快,这四座重要城池之间,已经皆是有南北纵贯的河流相连,加上蒸汽船相助,已经是畅通无阻。”
“虽然这些沟渠并不宽敞,后世迟早是要休憩拓宽的,但起码目前还是能满足大部分需求,道路方向已经指明,剩下的就交给后世了。”
陆逊鲁肃渐渐听明白了袁熙的想法,他们不禁惊叹于袁熙的手笔之大,但他们却不知道袁熙的另外一层考虑。
袁熙这么做是有原因的,因为后世的京杭大运河虽然便利,但是也有不少问题。
一是太过劳民伤财,隋朝为了修这条运河,几乎耗尽了国力,是导致迅速灭亡的原因之一。
二就是京杭大运河在某些时期,会受到黄河泛滥的严重影响。
在漫长的岁月里面,黄河数次夺淮入海,中下游地区洪水泛滥,导致京杭大运河需要巨量的人力物力维护修补,而这几乎是个无底洞,数次导致王朝衰退崩溃。
所以袁熙深入考虑之下,形成了用内外两条线代替京杭大运河的构想,外海一线用来运送大宗货物和大规模行动,而内陆一线用来沟通消息,转运重要商品和快速军事行动。
这种做法虽然麻烦,却能最大限度利用了当地人口和水利资源,不用劳民伤财,另外开辟一条新的运河,节省下来的人力物力可以用来发展生产。
而袁熙有这种想法,还倚仗于他来自于后世的知识。
秦汉开始,直到隋唐,一直会有一个怪圈,就是很难形成大规模的城市,往往几十万人就是极限了。
而唐朝最为强盛的时候,据估算人口在五十万到一百多万人之间,但这么多人,便随之产生了几个严重的问题。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一是燃料短缺,彼时随着人口增多,所需的生活燃料也是相当巨大,而城外的树木渐渐砍伐干净,人们被迫要到很远的地方寻找柴火,卖炭翁的诗便反映了这一点。
二是巨量的人口产生了大量的生活垃圾,彼时这些垃圾被就地掩埋入地下,渐渐渗透到了地下水系,日积月累之下,到了唐朝中后期,长安的井水大部分已经不适合饮用了。
加上兵灾战乱,长安便渐渐衰落下去,随着人口的降低,大自然重新自我净化,吐故纳新,在数百上千年的时间里面才渐渐恢复过来。
而到了宋朝,大城市人口上限的才到达一百五十万,这还是宋朝煤矿大量开采使用的情况下,但能到达这个数目的城池,全国也是寥寥无几。
这是农业社会的上限,在全面迈入工业化之前,是人力无法触及的天花板,虽然工业革命需要数百上千年的科学知识积累,但袁熙还是有可以做到的事情。
这个时代的人,并不清楚什么是可持续发展,但袁熙知道,所以他将有选择的将晋国治下的几个重要城市作为发展重点,以点带线,以线带面,将内外两条线沿途的城镇用贸易水运带动起来,是他在这个时代所能做到的极限了。
人口聚集也有人口聚集的好处,无论是义学还是工铺都能吸纳大量人才,只有人才多了,才能掉过头来促进技术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