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人的态度可以不管,但范质、王溥、魏仁浦这三个有调兵权的文臣,他们的态度可是起决定性作用的关键。
在这个节骨眼上,忽略文臣的动静那可是相当不明智的。
也许是受老观念的束缚,或者太重视赵家了,赵普忽略了这一点。
好在现在补救还来得及。
汴京的乱局有点超出他的预料,不过仔细想想又在情理之中。
说到底,问题就在自己和赵匡胤身上。
历史上的郭荣组不成军方三巨头互相牵制。
以至于赵匡胤一家独大,掌握侍卫亲军司职权的韩通跟赵匡胤比,差得不是一星半点。
所以历史上郭荣好多政策都是用来牵制赵匡胤的。
只是被赵匡胤、赵匡义、赵普这些人给化解了。他们利用人的贪心,打破了郭荣精心布置的平衡。
有人说为啥不把赵匡胤除掉,一了百了。
这就想得太简单了,一方面郭荣病得又急又重,很多事顾不过来。
更重要的是当时天下还没统一,周围都虎视眈眈的。
先不说继续完成统一大业,没有厉害的将军。就面对四周的强敌,还有大周内部那些骄兵悍将,孤儿寡母怎么能守住天下?
赵匡胤确实是个大威胁,可要是没赵匡胤来管那些骄兵悍将,大周的情况会更糟糕。
现在情况完全不一样了,赵匡胤不管是名声还是自身实力,都比历史上差得远。
赵匡胤不是个安分的主儿,所以跟历史上那种胜券在握、淡定从容不一样。
实力不行的他,反而更危险。为了在不久的将来能跟自己对抗,正在拼命发展壮大自己。
郭荣甚至为了让赵匡胤能跟自己差不多,还会在这方面给他一定支持。
本来郭荣的身体就不好,汴京上下人心惶惶,赵匡胤又不停地搞动作,其他武臣难免受到影响,跟着拉帮结派。
文臣对局势看得更清楚,也难免为自己的未来打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