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章 后周攻南唐之战十九

五万大军,本该是战场上不可小觑的力量,但在陈觉的专制统治下,却变得如同一盘散沙,毫无斗志可言。将士们对陈觉的畏惧已深入骨髓,即便是心中有着万千不满与愤慨,也无人敢站出来发声抗议,只能默默忍受,任由这种压抑与绝望的情绪在军营中蔓延开来。南唐军的未来,似乎已被笼罩上了一层厚重的阴霾。

当年金秋九月,秋风萧瑟,江面泛起层层寒波,后周殿前都指挥使、声名显赫的义成节度使张永德,奉命率精锐之师屯驻于战略要地下蔡镇。此地地势险要,北望中原,南瞰江南,是张永德布局抵御南唐侵扰的关键所在。他深谙兵法,指挥若定,军队士气高昂,严阵以待。

而南唐方面,听闻后周有动静,即刻派遣了智勇双全的将领林仁肇领兵驰援寿春城。林仁肇不仅精通水战,更善于奇谋,他深知此行意义重大,于是精心策划,决定从水陆两路并进,以解寿春之围。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水路上,林仁肇命人打造了一批特制的战船,船舱内满载着经过精心挑选、极易燃烧的木头,意图利用江风之势,将这些火船顺流而下,直扑后周军架设的浮桥,一旦浮桥被毁,后周军的补给线将被切断,战局将大为改观。

然而,天有不测风云,正当林仁肇满怀信心,准备点燃火船之时,江面上突然风向大变,原本预期中助火势的东南风骤转西北,那些满载着烈火的战船非但没有冲向浮桥,反而被猛烈的风势吹回了南唐军的阵营。火光冲天,浓烟滚滚,南唐军顿时陷入一片混乱,士兵们四散奔逃,无心恋战,最终只能无奈败退。

张永德则趁势追击,他敏锐地洞察到风向的变化乃是天赐良机,立即下令在距离浮桥仅十几步之遥的江面上布下了一道绵延千余尺的铁网。这铁网由精铁打造,坚固异常,足以抵挡任何试图接近浮桥的船只。南唐军见状,虽有不甘,却也无可奈何,只能眼睁睁地看着那道看似不可逾越的屏障,将他们的希望彻底扼杀。

此役之后,张永德的名声更加显赫,而后周军也借此机会稳定了局势,为后续的战略部署赢得了宝贵的时间。而南唐方面,则因这一意外失利,士气受挫,后续的军事行动也受到了不小的影响。

相关人物介绍:

宋齐丘(887年-959年),一作宋齐邱,字超回(一作昭回),后改字子嵩,号九华先生,豫章(今江西南昌)人,五代十国时期吴国、南唐宰相。

宋齐丘少好学,工属文,有大志,尤喜纵横长短之学。其父在唐末任镇南军(治今江西南昌)节度副使,父死后,宋齐丘生活困顿,遂投靠时任昇州(治所在今江苏南京)刺史的徐知诰(即李昪),为其主要谋士,深受信任。李昪建立南唐政权后,任宋齐丘为左丞相,拜司空,知尚书省。南唐中主时期,拜太保、中书令,权任颇重。后与冯延巳、陈觉、冯延鲁、查文徽、魏岑5人,结党营私,排斥异己,败坏朝政。其党主持对闽军事,损兵折将,宋齐丘庇护之,不能治其罪。中主李璟对其专权乱政亦十分不满,遂将其贬为镇南军节度使。955年,后周进攻淮南,被召回朝中,任太师、封楚国公,共赴国难。后因其党利用南唐局势危殆,胁迫中主退入后宫,将大权交给宋齐丘,引起了中主不满,于是将其放归青阳(今安徽青阳蓉城镇)旧居安置,于959年逝世,享年73岁。

宋齐丘在任期间,助李昪大力“兴利除害,变更旧法”,并提出和推行了具有远见卓识的税制改革,戮力劝农,对吴、唐社会经济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推动了历史的前进。 其能诗,所赋《陪游凤皇台献诗》,颇为李昪所称赏。马令评其“为文有天才而寡学,不经师友议论。词尚诡诞,多违戾先王之旨。自以古今独步,书札不工亦自矜衒,而嗤鄙欧、虞之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