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章 寇白门(上)

他们的交流并不仅仅局限于诗词的唱和与文字的比拼,更多的是灵魂深处的触碰。吴应箕的诗句中常常流露出对寇白门的痴迷,而寇白门的词中也不时透露出对吴应箕的深情。他们相互倾慕,仿佛找到了彼此灵魂的共鸣。然而一个愿意以身相许, 一个却是内心矛盾重重。

一次,寇白门在秦淮河畔的酒楼前约见了吴应箕。月明星稀,河水潺潺,寇白门轻抚琵琶,歌声婉转,吴应箕静静聆听,不知不觉间,两人的距离越拉越近。在月色如水的夜晚,寇白门与吴应箕漫步在秦淮河边。他们谈天说地,从诗词歌赋到人生哲学,彼此的心灵越来越近。寇白门感受到了吴应箕的真挚与深情,她决定以身相许,将自己的未来托付给他。寇白门放下手中的琵琶,她的眼神坚定而深情,看着吴应箕,缓缓说道:“吴公子,我知道咱们的身份悬殊,但我对你的情感却是真挚无比。如果你不嫌弃,我愿以身相许。”

吴应箕心中的爱意早已如同磐石般坚定,他缓步走向寇白门,双目深情,“寇小姐,我在这风花雪月的秦淮河畔,遇见了你这等慧心的女子。你的身份从未是我所在意之事,我只知道,没有人比你更懂我的心。”

然而,好景不长,当吴应箕带着寇白门的爱意回到家中,向父母提及这门婚事时,遭到了家族的强烈反对。在吴家看来,寇白门虽才情出众,但她出身风尘,与吴应箕的身份并不匹配。,严词反对这门婚事。他们认为寇白门虽才情卓越,但毕竟出身风尘,与吴家门楣实在是相差甚远。吴家的长者说:“应箕,你是吴家之子,姓吴的人必须慎重其事,娶妻更须慎选娶娇。寇白门纵然才貌双全,但她终究是风尘中人,不足以入吾吴家之门。”家族的坚决反对让吴应箕陷入了两难境地。

吴应箕心如刀割,他夜不能寐,徘徊在家族的责任和个人的真爱之间。吴应箕深知家族的观念和压力,他无法违背父母的意愿,也不愿让寇白门承受更多的非议。在矛盾与挣扎中,他选择了放弃。始终,他深感无力去抗衡家族的压力,泪眼汪汪地对寇白门说:“白门,我对不住你,吾家意志强硬,我办不到逆天而行。希望你能够原谅我的无能,但愿你能够找到一个真正珍惜你的人。”

小主,

寇白门深感绝望,却在痛苦中寻找到了新的决心,她扬起头,眼中透出非凡的坚毅,“应箕,你我终究无法抗衡世俗,既然如此,我也不会再纠缠。一个人的路,也许孤单,但我愿用这份孤单换取自由。愿你在家族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心痛的克制与失落的坚持在两人的脸上交织,而这一刻,他们虽近在咫尺,心却是远在天涯。吴应箕转身离开,留给寇白门的只有他眼角的泪水与默默的祈愿。而寇白门则独自站立在月光之下,简约的身影在秦淮河畔划下一抹坚强的轮廓。

寇白门心中痛苦不已。她明白吴应箕的苦衷和无奈,但也深知这份感情已无法挽回。她忍住泪水,微笑着祝福吴应箕,希望他未来能够幸福。

这段短暂而美好的情感终究未能经受住现实的考验。但寇白门和吴应箕都明白,他们曾经真心相爱过,这份感情将永远留在彼此的心间

吴应箕被寇白门的才华和深情所深深吸引,尽管两人最终未能结为连理,但吴应箕对寇白门的才情人品一直极为赞赏。在他的心中,寇白门是一个无与伦比的才情美人与深情主角。

吴应箕和寇白门分开后,心中心情抑郁,他八次在南京考试均未登榜,直至四十九岁那年,他才中副榜,这个挫折更加坚定了他以文章立世的决心。

吴应箕的交友广阔,他与明末四公子等名士交往密切,彼此间的友谊深厚。他的好友们都知道,每当他握笔在手,那些流畅而富有感情的文字都会从他的笔端涌出,如清泉般晶莹剔透。他对国家的忠诚和对权贵的无畏,使他在士林中赢得了极高的声望,被誉为“秀才领袖”。

明朝的夕阳已经开始黯淡的时候,吴应箕没有选择安逸。他和复社的志士们站在了一起,他是他们的灵魂,他们的旗帜。崇祯十一年,南京的繁华与喧嚣中,他和一百四十名志同道合的名士一起,执笔写下了《留都防乱公揭》,这一百四十个人的名字,像一串明亮的星星,照亮了那个时代。

清顺治二年,历史的大江翻涌而至。清兵渡江,扬州失守,史可法殉难,弘光政权灭亡。然而在安徽的乡间,吴应箕挺身而出,他义无反顾地率领乡民与徽州的义军并肩作战。那一年秋末冬初,他率领的义军在贵池县泥湾山口阻击了南下的清军,那是一场热血与寒风交织的战斗。尽管力量悬殊,但吴应箕和他的队伍坚守着那份不屈的精神。直到最后,他在山岭间的激战中不幸被捕,十月十七日,他被杀害了,他的家人和义军将士也全部壮烈捐躯。

吴应箕虽然离世,但他的精神永存。在他牺牲的地方,人们为他立下了长碑,池州城的西大街也改名为“楼山街”,以此纪念这位英勇的书生。他的着述丰富,《国朝记事本末》、《东林本末》、《嘉朝忠节传》、《留都见闻录》等都是他留给后世的宝贵财富。

吴应箕的生命虽然短暂,但他的人生像一部波澜壮阔的史诗,他用文字和行动书写了自己的信仰和追求。他的一生都在为理想而战,他是那个时代的热血书生,是历史长河中璀璨的星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