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五十八章 两极分化

催泪系导演 天下小黑 635 字 2个月前

《亲爱的》的评论很多,话题热度很高,说明观众的参与度很高,或者说代入感很强。

这一点的确是好事,而影评人方面,媒体方面给予这部影片的评价同样的是两极分化!

尽管好评多过于差评,但是同样的也说明了,敏感题材的电影真的不好拍!

《亲爱的》里面最大的争议没什么可说的,必然是李红琴,或者说电影的后半段!

甚至于很多影迷们为此吵的不可开交。

有人质疑:“影片中田鹏能清晰地和大人对话,孩子不认识人贩子杨明富,知道自己父母的情况,绑回这样的孩子,李红琴这个人贩子的妻子不知道是拐来的吗?

另外这孩子可能在那么短的时间里就完全忘掉亲生父母吗?所以,仅从电影的设定来看,说李红琴不知情,很生硬。”

不过,有人质疑就有人反驳。

“楼上的质疑看起来很有道理,但是却是太主观了,首先,电影并没有明确地告诉我们,李红琴真的不知情,这一点从后面,李红琴和律师高夏的对话,也可以看的出来。

本身这就是一个让观众自己去理解的剧情!

而且当时的田鹏不过三岁,这个年岁的孩子,被人带走,这个年岁的孩子记忆是有限的,我自己就是父亲,孩子只是放到爷爷奶奶那里一个星期,回来之后,竟然对我就有些陌生了,更不用说几年的时间。”

还有人对吉芳是否是被拐这个事情进行质疑:

“就很离谱,吉芳是不是被拐的好像很难证明吧?一个和人贩子关系很好的工友看见了?问题是这个工友看见的到底是什么,没给真实镜头,诱拐吉芳后放在工地造成弃婴的假象也很可能。李红琴所有的道德支撑都在于吉芳是被遗弃的,但这条底线电影给出的非常模糊,她男人已死,没有任何坚强的逻辑支撑,也没有直白的表述。如果吉芳有被拐的可能,那么这部电影就没有守住基本的道德底线。

而且,只凭借一个人的一面之词,就可以做为证据吗?他还是在李红琴用身体作为交换之后答应作证的,这样的证据能用?”

不过,同样的很快地就有影迷反驳。

“我就纳闷了,为什么会有那么多人,自己觉得电影是要表达什么,就认为电影就是要表达什么的?

电影好像也从来没有明确地告诉我们,吉芳是不是被拐来的。

电影只是给了这些线索,再一个,李红琴的道德支撑?这好像也是你自己以为的吧?电影从来没有同情这个女人吧?我看到的只有各种虐,让她失去所有。

她知道不知道,其实根本不是关键了,就像那些买孩子的家庭,这个社会还少吗?他们唯一和李红琴不同的是,他们没有一个人贩子的家人而已!

可是实际上,没有买卖就没有伤害,电影如果直接告诉你,可能你又会说是说教了,就像结局李红琴怀孕,你能说电影是要给予观众温暖吗?可是为什么不是更加残酷的开始?

所以,不要什么都你觉得,你觉得,电影只是讲述这么一个故事,并没有让我们去同情李红琴,哪怕是那个律师,之所以愿意帮李红琴,也可能只是因为,他也是罪犯的家人,感同身受罢了!”

很快地就又有人反驳别人的反驳。

“正如电影中所言:拐孩子是最没有人性的犯罪之一。但是请不要设定漏洞百出的洗白情节,华国的电影人就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