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缺口就是游牧民族南下进攻中原的天然通道,大同多数情况下要直面游牧骑兵的攻击。
从秦汉时起,历朝历代就想通过修长城的方法,把这个缺口堵上。但这个缺口确实不好堵,于是不得不在大同盆地南缘又修筑了二道防线,这就是“外长城”与“内长城”的来历。
与此同时,大同盆地的东缘,因为桑干河的冲刷,还有一处东缺口。当然东缺口没有北缺口那么大,但东缺口却直通河北平原和北京城。
草原游牧民族南下中原的时候,可以从两个方向进行突破,一个是古北口,另一个则是大同。
古北口不容易进攻,在冷兵器时代几乎很难突破,那么大同就成了游牧民族南下牧马的首选之地。
如果游牧民族从大同盆地北缺口冲入,可以向东走,经由张家口、宣化,穿军都陉,过居庸关、直取北京。因为居庸关的强大,这条路很难进攻;
也可以经由东南方向,穿蒲阴陉过紫荆关,进入华北平原,直取北京。
与居庸关强大的防守能力不同,紫荆关结果多是守方失利,且攻方常常是攻不下居庸关改道紫荆关,最终入寇中原,兵临京师城下。
成功的例子有三个:南宋时蒙古军,明朝时的瓦剌军,明末时李自成进占京城也是走得紫荆关。内外三关示意图 由此,古人有个共识:对于北京而言,居庸关是“背”,紫荆关是“喉”。要想不被人扼住咽喉,最好的办法就是拒敌于代地之外。故,守北京必守大同!
东胡王非常知道脚下这个地盘的重要性,既然顺利突了进来,他就不想走了。
但代郡的复杂性也大大出乎东胡王的意料,特别是那起神秘的火攻事件,始终无解。这件事一直萦绕在他的胸中,挥之不去,使他感到隐隐不安。
东胡人经过激烈的争吵,“占领派”终于击败了“抢劫派”,成为主流意见。
东胡王最终决定,死磕代王城,一定要拿下代郡首府,占据整个代郡,将这块肥肉死死地咬在自己的嘴里。
他一面组织人马猛攻代王城,一边派人前往草原搬兵,阖部人马,倾巢而出,毕其功于一役。
代王城的燕军使出浑身解数,将诸夏民族的守城术发挥得淋漓尽致。在野战中占尽上风的东胡人,在攻城战中却吃尽苦头,损失惨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