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章 中英街

同车的乘客看到他一会儿皱眉,一会儿傻笑的,都不禁稍稍离他远了一些。

......

......

......

镇子上变化多一些,拎着袋子步行在大街上的行人,骑着自行车,穿牛仔裤的年轻人,黄色时髦上衣,棕灰色裤子的女人。

服饰方面,有蓝黑灰大陆传统色调,有红黄绿等鲜艳的香江色调。

街上红色招牌的“新兴饭店”,也有卖甜点的“深城甜品合作社”,有售卖烟酒糖的传统小卖铺,也有大门紧闭的“书画展览会厅”。有像是破烂一样的小轿车,但陈泽也仅仅看见一辆,其他多还是绿色的军车以及黄色、红白相间的小巴车,看样子有点像是考察团的,里面坐着的都是一些中山装,领导模样的人。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整体来说差异不是很大,除了服饰方面年轻人身上颜色比较显眼,其他整体保守程度处于京城以上水平。

......

陈泽也没忘了正事,此次南下的主要任务是进货,他想先到着名的中英街瞧一瞧。

看看这个所谓特区中的特区究竟是何方神圣。

中英街,后世着名的水货一条街,陈泽在京城便有所耳闻,这次也是专门来看一看,如果能进到货的话,就不用冒更大风险了。

......

中英街位于宝安县,沙头角镇,也即是后世的盐田区沙头角。

地处沙头角街道与香江北区交界处 ,背靠梧桐山,南临大鹏湾, 由梧桐山流向大鹏湾的小河河床淤积成,原名“鹭鹚径”,长约250米,宽约3—4米,深城香江各占一半,街心以“界碑石”为界,与香港一街相处。

19世纪末,带英强行租借九龙半岛界线街以北、深城河以南包括大屿山等230多个岛屿在内的广大地区成了所谓"新界"租期99年,中英街就是在此期间形成的。

英国佬随后在此竖立了界碑,以此为界线,东侧为华界沙头角,西侧为英界沙头角,后逐渐形成一条街道,就是中英街,街心以"界碑石"为界沙头角边境小镇这种实行"一街两制"的现象持续了一个世纪。

1978年,大大的大大,莅临考察。次年,中英街开放,随后,街道两旁的店铺正式对外营业。

不过,想要进入其中购物,却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如若想要进入,则必须拥有一张特许通行证。

.......

特别通行证与边防证不同。

首先,中英街是1979年开放,紧接着颁布了特许通行证制度,申请人需要到当地治安大队申请,有了特许通行证才能入内。

1980年特区设立,1982年特区设立长度84.6公里的隔离带,对特区与内地之间的边界线全长84.6公里进行隔离,这条边界线被称为“二线关”。

外人想要进入特区,需要有当地治安大队颁发的边防证。

这里面有很多故事,比如一个较为有趣的,是后世网络流传的某大佬自述钻铁丝网,闯特区的故事,诉说自己创业奋斗艰辛历史。

这个故事真实性不可考,还是那句话,大佬的往事,尤其是关于第一桶金的,谁信谁是傻子。

但有谁如果真的穿越这个时代,想要模仿大佬做发财梦,还是要先再考虑一下,做好删号重开的准备,因为这个时候的哨兵,是真的会开枪的。

别刚穿越,大佬梦还未开始,就已经结束了,还连累原主家庭。

......

学校门口,

一群孩子成群结队,背着书包,拎着行李往外冲,校门口的父母们则是满怀欣喜,张开双臂挤上前去拥抱孩子。

孩子们则迫不及待地将积攒了一周的衣服递给父母。

这就是中英街外面的场景给陈泽的第一感觉。

嘈杂拥挤的人群,每个家长都在寻找自己的孩子,哦,不,是每个黄牛都在寻找属于自己的代购。

中英街,一条闭塞,拥挤,狭小,简陋的街道,后世随便一条商业街都可以将之秒杀,但就是这么一条街道,1980年便拥有近十万游客,到了八十年代中期,甚至达到日游客量十万+。

“我不禁要问”:凭什么?

真的都是来旅游的?“我不信!”

当然是来白嫖免税货物的啦!

只要能够进去Kuang!Kuang!一顿买!

拿到内陆市场,就是好几倍的利润,根本不愁卖!

不少黄牛整天就守在这里,一级黄牛找有通行证的拿货,二级黄牛从一级黄牛手里拿货,三级黄牛从二级黄牛手里拿货......层层加价,即便如此,到了终端依旧能有两三倍的利润。

而守在这里的黄牛,只需要把货倒一下手,一天就能赚到几十上百,一月下来稳稳过千,不要说比如今的工人,就算是比起二十年后的苦逼,工资也高出不少。

“靓仔,记住啦,最里面那家,箱子能装多少是多少,记住,最里面那家,别记错了!”

一个穿得像模像样的一个男人,操着一口不太普通的普通话,对着陈泽反复交代。

“知道,忘不了,你在外面等着,别到时候我出来啦,见不着你人。”

“放心啦,我本钱都在你手里,怎么会跑,等到晚上闭市,也要把你等出来的!”

......

陈泽掂了掂手中厚厚一沓的钱,约么有四五千。

“还挺有钱!本钱扎得不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