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6章 幸好还有辽东

涿州张家村,因为出了个秉国太后,张家村成了涿州远近闻名的大村,村里虽然还有其他姓氏的百姓,但里长、村长、都姓张,张氏族长张友和,更是历任知州的座上宾。

每一任知州上任,第一时间就要来张家村拜访张族长,有的来请他向太后申请,减免涿州的田赋,有的来托他,为亲朋故旧找份差使,还有的,希望他有机会,在太后在前为自己说句好话……在涿州,张族长说话,比知州还好使。

这几年,因为售卖新作物种子,张家村早就脱贫奔小康了,村里办起了村塾,不光男孩子们要入学读书,就是女孩子,也有专门的教室读书认字。

小主,

族长张友和,已经脱胎换骨,变成了一位和蔼可亲的乡绅,逢年过节的经常往京城跑,与太后的老爹张十五吃吃饭,聊聊天,打听打听太后和小皇帝的消息,好回去在其他乡绅面前吹牛。

今年涿州也遭了灾,张家村因为在亮马河畔,前两年修建了一个水库蓄水,还修建了四通八达的水渠,将原来的旱地,全都变成了水浇地,受灾害影响比校小。

此时节,村子里的妇人们,正在为冬小麦浇水。

张友和与里正张邦林、村长张友昌一起,背着手在田埂上巡视。村里的青壮男子,都出去做工了,村里种地的,全是妇人和半大小子,有的妇人经管庄稼不仔细,所以每逢农忙时节,三人都要到地里巡视,发现谁家的庄稼不管理好,就立即纠正。

里正张邦林眼力好,他看到河岸边的官道上,远远地走来一群人,隐隐还有敲锣打鼓的声音,他指着远处对张友和道:“族长,那些人往咱们村子理来了,估计又是来找你的。”

“又是谁?”张友和不满地说,“春耕大忙的,谁有功夫陪他们喝茶?”

语气里却充满了骄傲。

三人站定,等那群人走近,一位差役跑上来,张友和认识这人,是府衙的差役,陪着前两位知州,来过多次。

见到三人,那差役连忙跑上前,双手递上一张名贴,恭敬地道:“张老爷,涿州新任知州,黄锟黄大人特来拜访!”

张邦林机灵地上前接过名帖,顺手往他袖口里,塞进去一块银子。张友和淡淡地问:“哦,换新知州了?你家大人所来何事?”

一个老农民,成了太后的娘家人后,连说话也变得文绉绉的了。

“朝廷抗旱救灾的方案发下来了,我家大人特来和张族长计主意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