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月中旬的大明京师,早已花红柳绿,春意盎然,老皇帝朱棣难得精神大好,散朝后,便到这御花园中走走。看了看满园的春意之后,便又登上城楼,去看看这北京城,这也是老皇帝迁都北京后最喜欢做的事情之一了。
对于这座新建的大明都城,老皇帝朱棣是有着深厚的感情的,毕竟他还是燕王的时候,就曾经长期在这里驻守,在这里度过了激情澎湃的军旅生涯,峥嵘岁月,也是在这里起兵靖难,最终夺取天下。南京虽好,可他实在呆不惯,而且,想要大明强硬铁血下去,将都城置于危险之地的北京,确实也是势在必行。
江南太过舒适了,在那南京城呆上几年,连朱棣自己都觉得有些战意倦怠,乐不思蜀。而且,自古以来,凡建都南京者,皆没有长命的王朝帝国。这北京虽然苦寒,又挨着边境,但却能让人随时保持警醒,也不会太耽于享乐。
这些,在朱棣下旨迁都之时,许多大臣都不理解,也不明白,却只有接替他镇守燕京的汉王最是明白,在一片反对的上书中,只有汉王的上书,与朱棣所想一致、当时看着奏章,朱棣欣慰的笑了,这个儿子实在太像自己了,如果让他继位,那便等于是自己在位一般。
可大臣们却不喜欢他,朱棣明白,这和自己当年一样,大臣们也不喜欢自己,哪怕自己的大哥病死了,大臣们也宁愿让朱允炆继位,而不是自己。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自己的胖儿子,身体也是这般的不好,可他偏偏有个好儿子。
想起太孙朱瞻基,老朱棣不由得会心一笑,想当初,在和大臣们关于储问题僵持不下的时候,就是解缙的一句“好太孙”,让他最后妥协让步,立了长子朱高炽为太子。对于这个长子,朱棣比任何都要更加了解他。
都说他宽厚仁慈,只有朱棣知道这个胖儿子的内心有多狠辣果决,这座北京城,也曾是他唯一的战绩,当时朱棣和朱高煦都领军在外,李景隆的大军却忽然扑向燕京,负责留守后方的朱高炽只有一万兵力,却用他的狠辣,牺牲了无数百姓,硬是守住了燕京,也才让朱棣和朱高煦扫平外部后顺利的围歼李景隆,让双方的实力对比从此发生了根本的改变。
朱棣本不是一个优柔寡断的人,可偏偏在储位的问题上,他实在是太难决断了,一个和自己一模一样的儿子,却和自己当年一样不被大臣们拥戴,那个表面仁慈内心狠辣的儿子,深得大臣们的支持,却奈何身体差的要命,都不知道会不会像自己的大哥一样死在自己前面,可他偏偏有个好儿子,这个皇太孙可不是自己的侄子朱允炆可比。
这个朱瞻基,一点都不像他的父亲,身材修伟,长相英俊不说,性格特点却更像自己和朱高煦,有时候举行家宴,所有子孙在一起的时候,朱棣都不禁会怀疑,这是不是搞错了,这明明朱瞻基和朱高煦站在一起才像是父子嘛,这两人再和自己站在一起,那才是标准的三代人。这朱瞻基和那个胖的路都快走不动的亲生父亲,哪里有半点相像的?
想到这里,朱棣不由的看着那百姓屋檐上的炊烟无奈的笑笑,这事要是在民间,不管是高门大户还是平民之家,估计这叔嫂有染的流言早就满天飞了,就算这是皇家的事,也不是没人传过这个话,可朱棣是明白的,那朱高煦连自己的王妃都很少沾染,哪里会去冒险招惹那个比他还大一岁的大嫂。
朱棣有一次也曾开玩笑的问过朱高煦,那朱瞻基到底和你有没有关系?怎么会比你的儿子还要像你?朱高煦一时大囧,连连辩解,当时朱棣只是觉得逗逗这个英武的儿子也挺好玩,哈哈一笑就过了,可如今再想想,却又觉得有些不对。
只因这太子妃张氏,实在是太出色了,作为武将张麒之女,长相却端庄清秀,还精通诗词歌赋,琴棋书画,又自幼随着父亲习武,真称得上是文武双全,加上还有一般女子没有的胆色和气度,这就更是难得了,这也是当年自己在世子妃的时候所看中的。
想到这里,朱棣却脑中轰然作响,忽然记起一个细节,在听说张氏女要成为自己的大嫂之时,朱高煦曾经和朱高炽发生过矛盾,而后更借故出走,没有参加他们的婚礼。再看看那百姓屋头上的袅袅炊烟,这年老情怯的朱棣,居然有了一个有如市井老人一般的荒唐念头。
朱棣回身对海山说道:“今日东厂谁在下面当值?叫上来。”海山领命,立刻分派小太监跑着去了。不一会儿,就见海寿快步跑来,这海字辈的太监,就数海寿最懂得钻营和奉承,一听朱棣忽然召见自己,自然就知道绝不是小事。
看看眼前的海寿,朱棣又有些犹豫了,这可不是民间的大户人家,这可是皇家,若是真查出叔嫂有染,这事还真是麻烦,虽然可以让东厂绝对保密,但毕竟这也是个祸端,可他又太想知道真相了,如果朱瞻基真是朱高煦的儿子,那一切就都不是问题了。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朱棣对海寿一招手:“附耳过来。”海寿连忙上前弯腰偏头,朱棣凑近他的耳朵,如此这般的一说,待到听完,海寿也是一脸的震惊,有些不相信这是朱棣说的话,一时竟然有些愣怔,朱棣一看平时伶俐的海寿这个样子,很是不高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