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在这里隐姓埋名,开始了新的生活。这片土地虽然充满了危险,但也蕴含着希望。
他们凭借着自己勤劳的双手,辛勤挖掘沟河,开垦泽地。那是一段艰苦而又充满希望的日子。烈日炎炎下,
他们挥洒着汗水,一锹一锹地挖掘着土地。泥土的气息弥漫在空气中,混合着他们的汗水,散发着独特的味道。
经过数年的努力,他们筑起了一个东西长约四百米,南北宽约二百五十米,四周开河,南北留有两个桥口的庄园。
这个庄园就像是他们在这片陌生土地上的避风港,人们习惯称之为小甄庄。
原姓令狐的玉祟老人按照甄氏族谱的辈份顺序:玉、华、恩、成、盛、景、来一班不动。并昭示于族内外亲友及社会大众周知。
甄家三兄弟建立的庄园之所以称其小甄庄,原因有二:一是庄园的规模较小,仅有三户人家;二是在小甄庄的西北方向两华里左右居住着同姓同宗同堂的大甄庄。
至于大甄庄的甄姓是否为令狐氏后裔,又或者令狐氏因参加太平军被追剿后依附归顺于甄氏,已无从考证。但大甄庄甄姓众多,门族庞大,是河口集的大户大族人家之一,当之无愧为大甄庄。
二十世纪初,小甄庄单列门户的依然是三家。老大甄华瀛居住在庄园中间,他的房屋虽然简陋,但却收拾得井井有条。院子里种着几棵果树,春天花开时,满院飘香。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老二甄华岗居于庄园西端,他的房子旁边有一个小菜园,里面种着各种蔬菜,绿油油的一片,充满了生机。
老三甄华彦则在庄园东端,他的屋子后面有一片小树林,鸟儿在枝头欢快地歌唱,为这个宁静的庄园增添了一份生机与活力。
在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格局下,甄氏三兄弟铭记祖训:不出头露面,不出人投地,不管家外之事,不参议国事。
他们过着靠自己的汗水,在“土里刨饭吃”的日子。每天清晨,
太阳还未升起,他们就已经扛着农具走向田间。那一片片肥沃的土地,是他们生活的希望。他们辛勤耕耘,播种下一颗颗种子,期待着收获的季节。
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与世无争,只求能在满足基本生存需求的基础上,不挨饿受冻,不被人欺凌,不招惹官司,不被官兵抓捕。
几十年的苦心经营,让他们逐渐适应了泗洲湖下游湿地的耕作机制和方式,也适应了这里的生存环境,掌握了一些基本的生存规律。
他们学会了如何在潮湿的土地上种植庄稼,如何利用河水灌溉农田。
同时,他们也逐渐建立起一定的亲缘人缘。在这个小小的庄园里,人们相互帮助,相互扶持。哪家有了困难,大家都会伸出援手。
虽小甄庄人口不算多,但名气和人气却在不断增大和兴旺。方圆数十里内,无人不知,无人不晓。
由于后人牢记历史,铭记祖训,家教严谨,与人与事都忠厚本分,循规蹈矩,所以在湖边居住了近百年,族人中无一人遭遇官司,也没有人生出是非,更没有大病大难。
庄园里的人们和睦友善,相亲相爱,受到世人的称赞。虽算不上名门望族,但也称得上是引领时代风范的和谐之族。
上世纪三十年代,华字辈的三兄弟渐渐老去,岁月在他们的脸上刻下了深深的皱纹,他们的头发也变得花白。
但他们的眼神中依然透露出坚定与执着。在他们的呵护下,恩字辈的诸兄弟开始崭露头角。大房有恩茹、恩尉两兄弟,东厢的三房有恩书、恩平、恩宜三兄弟,二房有恩奉、恩南、恩友三兄弟。这使得庄园从原来的三户人家分化成了八户人家。
随着户数的增加,庄园里也变得更加热闹起来。孩子们的欢声笑语回荡在空气中,为这个古老的庄园增添了一份活力。然而,人多了,偶尔也会出现一些小矛盾、小摩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