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眼间朝堂之上的争斗已然硝烟弥漫,太子李承乾与魏王李泰双方的角逐令朝中氛围紧张到了顶点。吴王李恪的中立之态,被两派视作潜在的威胁,双方不约而同地开始对其施加压力。
太子党率先在朝会上提及吴王的一名近侍贪污巨额财物的旧案,此近侍曾是吴王麾下颇受信赖之人。太子李承乾态度看似温和,实则言辞尖锐地说道:“吴王叔,我等共侍朝堂,自当清正廉洁。此次案子出了这等内鬼,我想这背后定然有需处置之事,咱们理应查清真相。”
吴王面露难色,却明事理地说道:“太子侄儿所言极是。宽官向来不与民争利,我定会依法查办。”
然而,魏王党并未放过此次打压吴王的契机。魏王李泰在朝堂上连连出手,他指使心腹揭露吴王的亲信在某次征讨边境蛮族时私下收受贿赂,甚至故意拖延战事。魏王此刻手持奏折,盯着吴王的目光犹如豹子紧盯猎物:“叔父,廷议之时,让您声誉受损,侄儿深感愧疚。但王爷更应顾全大局。”
魏王派的攻势未曾停歇,朝会后的夜晚,魏王李泰秘密约见了军中某位将领,企图暗中破坏吴王的军事支持。他们心中筹谋的是对吴王的打压并非单一之举,而是系统性的围堵。在这个月黑风高的密室中,魏王低声说道:“吴王再好,也并非继位的合适人选。此人一旦失势,我们在军中的地位将坚不可摧。”
随着太子党与魏王党从多方面的联合打压,吴王的势力逐步被削弱,几乎所有的亲信都遭遇困境,不断有人失势,也有企图自保而改变阵营之人。致使他最终逐渐被排挤至决策圈的边缘,丧失了争夺储君的机会。他陷入了深深的沉默,面对昔日同僚的背叛和亲情的裂痕,无法再做出有效的反击。
吴王对信任他的人表示无奈和歉意:“没错,我原本不想卷入任何一方的争斗,现今却成了被舍弃的棋子。朝堂不再是公正和清明之所。”
“此事绝非空穴来风的谣传,吴王的亲信贪污哪怕最后一粒粟米,责任都不可推卸啊,”太子党中的一员官员陈述案情,神色庄重。
“此番事情来得突然,我必须彻底清查,哪怕有损个人名誉,”吴王回应着,脸色愈发苍白。
“近来魏王的亲信四处搜罗叔叔的不法行为,似乎准备发起一轮攻击,叔父,您可要小心了。” 李承乾既是警告也是施压。
“我看此事并非表面这般简单,吴王叔恐怕您也要小心,有许多变化难以看清时,真相往往深藏不露。”魏王话里有话,嘴角泛起一丝冷笑。
吴王李恪原本在朝中占有一席之地,伴随频繁的内部争斗,他的角色骤然黯淡。在他的势力开始遭受接连打击之后,朝中其实力急剧衰退,更多时候他只能以旁观者而非参与者的姿态出现。
太子党首先巧妙借助了朝廷的监察机构,令其频繁对吴王的行动展开调查。这一切使得李恪的诸多私密活动都受到了极为严格的监督。太子李承乾在一次密谈中对监刑大臣说:“让吴王感受到朝廷的重压,其他之事无需纠结。”
不久,吴王的一个远亲因滥用职权被举报,虽是微不足道的小事,太子党却有意将其放大,对吴王的影响力造成了实质性的冲击。在朝堂讨论会上,一名太子党的官员公开指责吴王包庇亲信。“吴王,您的亲信因滥用权柄被举报,难道是您肆意妄为法外施恩吗?” 这名官员声色俱厉。
魏王党则直接找上了吴王的亲信,暗中给予诱惑,以优厚的职位动摇他们的忠心。在这样的双重打击下,吴王的谋士逐渐变得怯懦和动摇。一名剩余的忠诚谋士私下无奈地对吴王说:“如今咱们四面受敌,即便想保全自身也有口难言。”
见局势不稳,吴王私下谋划对策,可四周的局势已难以完全掌控。在北郊的一座私密茶馆内,他召集了最为信赖的心腹,密谋反击。但当下每个出口都被封锁,吴王的眼神中难以掩饰无助和沮丧:“我曾以为保持中立能够避开争斗,然而现在,连我也成了牺牲品。”
随着朝廷之中各个角落的讨论都不再提及吴王的名字,在权力的游戏中,吴王所代表的篇章似乎已匆匆翻过。吴王自身也逐渐变得迟疑和缓和,深沉地说道:“或许这被迫的宁静才是世间的归宿。”
“监察人员近来频繁到访府上,很难不让人觉得被刁难。” 谋士忧虑地对吴王说。
“我们可有应对之策?” 吴王急切地询问,却得不到切实的答案。
“太子近日总是关注吴王府内的事务,对吴王的亲信也不敢轻易招惹。” 魏王党一名官员暗中向魏王李泰汇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