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该说,建安末年的耿纪、魏讽密谋起事只是汉臣的最后反击,自官渡徐他之后军中确无行刺之事,这也算是校事设立后的一个明显效果,即至少保障了曹操本人的安全。
但校事的危害性也十分明显:卢洪、赵达二人的随意构陷,显然证明程晓替曹操辩白的“检御有方,不至纵恣”这一抑制措施仅仅是一句空话,“不畏曹公,但畏卢洪”一语也可看出军中已是恐怖气氛蔓延。
后来曹操去世,世子曹丕继位魏王,随后他逼着汉献帝禅让,自己登基称帝,建立魏国。
建国之后,曹丕继续用校事来威慑与驾驭臣子。
要知道当年一个校事刘慈,就对曹丕告发了上万次,可见校事一职管辖范围之广,权势之大。
当然世间哪有那么多不臣之事,大多都是校事夸大其词,或者凭空捏造而来的。
在这样的情况下,颍川太守高柔向曹丕进言,称校事告发多有不实,而且曹丕曾下令要处死被告者而赏赐告发者,所以他建议曹丕取消这项法令,以免无辜人受害。
因为校事是要监察百官,所以曹丕虽然采纳了高柔部分建议,但却没有取消校事制度。
看起来,校事一职危害极大,校事官若要寻私仇,简直是轻而易举的事情,但实际上,执政者使用校事,是有其目的的。
比如曹操就使用校事控制军队,检举贪污以及防止叛乱。毕竟乱世之中,人心叵测,明面上对你毕恭毕敬的下属,暗地里可能很想在你背后捅刀子。
而曹操本人就曾经历过张绣叛乱,丹阳兵兵变等,这样的情况如果执政者没有事先提防,很有可能阴沟里翻船。
况且除了以上的作用外,校事还有一个最大的作用,那就是制衡门阀士族。要知道在东汉末年,实际的统治者已经不再是汉室,而是传统的门阀士族。
而曹操作为新崛起的士族代表,自然不愿意重蹈汉室覆辙,让士族掌握曹魏的命脉。在这样的情况下,一支绝对忠于自己,并能监控士族的神秘组织,就此出现了。
河间人沐并为人果敢,不畏强权,曹操任丞相时期曾征召其为署军谋椽,曹丕登基后改任成皋县县令。
校事刘肇途径成皋县,遣人呼县吏公开勒索谷物,当时成皋县正值蝗灾、旱灾,并无多余的物。刘肇随从见谷物没有准备,径直来到沐并的门庭下吼骂官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