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9章 玩招安顺利入编制 南京城结识众英才

袁大督督带着满腹沉重的经纶离开了北京。福建的招安方略也进了皇城。

皇极殿内,崇祯看着方略的内容,心情大好,自己果然有明君之势。

辽东叛乱有望五年可平,南海匪患也有了解决方案。

“各位卿家,熊文灿的这份奏书,众爱卿以为如何。”

首辅周道登出列:“恭喜陛下,贺喜陛下。”

“周爱卿,此话怎讲?”

“陛下初登大宝,北方边患便有望平定,今又有喜报,肆虐中南沿海数百年的海患亦可平定,此乃陛下中兴之象,可喜可贺也。”

户部尚书毕自严出列:“臣为陛下贺。”

吏部尚书王永光出列:“臣为陛下贺。”

而班众大臣一看,齐齐出列躬身行礼:“臣等为陛下贺”。

看着朝堂上文武官员齐齐上前恭贺,崇祯皇帝有些飘飘欲仙起来。

这一刻,他觉得自己说不定真的可以成为尧舜。

……

七月十五日,台北军委会迎来了第一支移民谈判的队伍。

大少没想到,最先作出反应的不是福建,而是浙江。

这主要也是浙江靠近福建一侧的几个县,灾情异常的严重,已经开始死人了。

巡抚张廷登实在是等不起,招安事宜做得如何管不了,先救一些灾民要紧。

饥民被饿死,还是被送到海外去,人口流失结果是一样的。那何不放百姓一条生路,让他们走出去,至少也能少死一些人。

对于浙江希望马上开展救助的要求,台北管委会没有片刻的犹豫,同意了移民要求。

经双方商议,把灾民汇集点定在了青田县兰田镇。

至于移民的数量,管委会就是一句话,你们需要移民多少,我们就接收多少。

浙江使者同台北管委会谈好了各种移民细节,非常高兴的返回浙江汇报。

得到明确的答复,周廷登放心了,马上召集浙江各地的富豪捐粮资助移民搬迁。

浙江士绅知道捐粮是为了迁移那些饥民,都很乐意出手帮助,纷纷解囊相助,周廷登便募捐的粮食八百石。

有了这八百石粮食,可以保证五县的饥民可以活着走到青田县兰田镇。

只要他们活着走到了蓝田镇,接下来的事情就由东番岛负责,粮食这一块就不由他们管了。

有了粮食,周廷登开始组织衙役,各地城防官兵在受灾严重的五个县,驱赶饥民,把他们都往青田县兰田镇赶。

台北管委会也安排了董祖辉停了商业运输任务。把商船组织成一支庞大的船队,沿飞云江逆流而上,前往青田县兰田镇设立灾民救助点,准备接收灾民。

既然浙江已经做出了反应,大少爷不想让浙江巡抚张廷登为难,只能提前去福建再访熊文灿,回复招安谈判的结果,为浙江移民事宜备书。

熊文灿再一次见到程大少爷,看他那满脸笑嘻嘻的样子,便知道招安的事情十有八九能成。

进了巡抚衙门,大少坐好,有丫鬟端上来的茶水。

等大少喝了口茶润个嗓子,熊文灿这才开口询问:“虚谷公子,对方怎么说?”

大少笑道:“本来姐姐不想接受招安,好在本公子口才不错,摊开了,揉碎了,细细的说了招安后各种各样的好处。

终于说得她心动,咱们提出来的条件,大体上没什么异议,只是觉得给的官太小。她想要个总兵或者副总兵也行。”

熊文灿为难了:“别的东西他好说,这总兵或者副总兵的职位,本官没这个权利,也不敢乱答应。”

大少嘿嘿一笑:“熊大人啊,可不能这么想,一下就把事想死了。

这谈诏安也像谈生意,漫天要价,就地还钱,实在谈不拢还可以有别的方法。

比如说打个折啦,送个小礼物啦,或者搭配一两件不值钱的物品啦,这不都是谈买卖的手段吗?”

熊文灿有些搞不明白,好奇的问:“可谈招安,毕竟不是谈买卖,可以有别的货物可以送人情,本官没想明白,这别的办法是啥办法?”

“我听说官府里有一种职务叫虚职,就占个名声,朝廷又不给钱,又不给粮,还没啥权利的职务。

实在是不行,就多给她几个这种虚职不就行了。反正她只关心她那东番岛上的一亩三分地,其他的又不在乎。”

“这样到底行不行?万一她不愿意了。”

“我的熊大人呀,她要的是一个名正言顺,你要的是个海疆太平。那官位虚不虚的她又不在乎。

多给她几个虚职,反正又不花朝廷一分钱粮,一个身份而已。

她高兴了,别说是你福建就这么点饥民,就是把全福建的人都让她移民走了,她也会很高兴的。”

“就是说诏安这事,真成了?”

“放心吧,只要朝廷说的话算数,这事肯定能成,不成你找我负责,本公子承担全部责任。”

熊文灿看了大少一眼,心里腹诽:“本官要你负什么责任,你负责有个屁用,要负责任也是你老师负责。”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心里这么腹诽着,嘴里却说的是另一套:“小公子放心,朝廷说的话肯定是真的,这事成了,小公子你就立了大功。”

程风嘿嘿直笑:“这事能办成,也算是完成了老师布置的作业,不被老师打手心就不好,我一个小孩要什么功劳?

只是熊大人,你就别再担心这担心那的了,俗话说得好,时间就是生命,效益就是金钱。

救灾移民动作要快,现在的灾情越来越严重,我来的时候,都能在城外看到有饥民饿死。

不能再耽搁了,每耽搁一个时辰,可能都要饿死不少的人,再耽误下去会死很多人的。

大人你别总是担心招安招不成的事,本公子可以向你保证,招安的事绝对成。

我过来的时候,他们都已经开始在安排船只,到漳州,泉州,福州外岛设置救济站点,准备接收灾民了。”

对于程大少的话,熊文灿不敢全信,把大少安排到客栈住下,便马上派人到福州外海去查看情况。

很快就有衙役回来禀报,闽江马尾岛已经有不少的船只,正在往岛上搬物资,看那样子应该是粮食。

海盗的船只都已经停靠在了福州城外,熊文灿被吓出了一身的冷汗,暗自庆幸还好,这是谈妥了诏安的事宜,要不然福州城估计要倒霉。

庆幸归庆幸,被吓出了冷汗的熊文灿还是把福建海防副将俞咨皋叫来臭骂了一顿,打了五个板子,以惩戒他的海防不作为。

不过仅此一次,熊文灿终于开始安排人手移民,并找福建当地的富绅捐粮资助移民。

福建这个地方,一山一水一分田,本来能种的地比较少,土地兼并又比较严重,绝大部分的土地都到了地主的手里,福建的自耕农相对较少。

福建又是人口大省,能租到土地种植的人数并不多。

大多数的福建人都是在各地城市周边打零工糊口。

这些打零工的家庭,没有任何抵制灾难的能力。

灾年粮食稍微涨点价,用不了几天,这些失地农民马上就会断粮,所以福建这个地方,一点抗灾能力都没有。

稍微有点天灾人祸,马上就会是饥民遍地。也因为如此,福建人为求活路,并不太在乎是否向外移民。

所以,福建人移民海外的人数特别的多。不像其他地方,动不动就故土难离,宁可饿死也不愿意挪窝。

当福建境内的富豪士绅们听说捐粮是为了把那些讨厌的饥民送走,富豪们都很踊跃的捐献粮食,只为了以后耳根能够清静。

当各地的官军,开始在福建全境驱赶押送饥民前往福州,泉州,漳州三个地方的码头时,被驱赶的饥民开始很不愿意。

后来得到官府的消息,官府是要把他们搬迁到有土地可种的地方去。

只要他们能平安走到那三个码头,便会有人在那里接待,他们就不会再被饿死。

别的不说,单是去的地方有地种这一条,就让饥民们心动不已。

何况前往那三个地方的路上,官府还安排的有众多的粥棚,保证他们在行走的路上不被饿死。

得到这个消息,饥民们是一点抵触的情绪都没有,反而有一些欢天喜地的,本来饿的一天只能走五里地的体力,咬咬牙,都能够多走上二里地了。

在原历史时空,郑芝龙为了表达对诏安的诚意,答应了熊文灿向台湾移民。

只是郑芝龙并没有为了移民的事全力以赴,只派出了少量的船只运送饥民,前前后后忙活了大半年,也才转移走一万八千人。

而福建当时的灾民数量约有十五万,虽说郑芝龙移民了一万八千人,并没有缓解福建灾民的苦难,到旱灾结束的时候,福建饿死的人数还是多达数万。

只是现在这个时空不一样了,为了福建的移民,台北管委会可是做了长期准备的。

为了移民开荒,各种铁质农具都生产了数万套,还准备了大量的粮食,至少够十万人吃上半年的。

七月二十日,第一批从福建各地赶过来的饥民,终于经过一轮筛选之后,开始分批登船。

那些家庭人口齐全的,年轻劳动力又多的,登上了种花红玉带领的护卫舰。

这些人并不知道,他们会被送到万里之外的南瞻部洲去开启新天地。

其他的人员,就登上了何阿菜的商船队,这些福船虽说载人数并不太多,但是的数量巨大。

每一个码头都有二三百条等待,加上运输的距离并不远,来回往返也快,运送的速度并不算慢。

八月初七,朝廷的招安文书终于到达福建,熊文灿很高兴,派出按察使周亮工,福建海防副将俞咨皋带官兵二千,并请程大少陪同传旨太监王如海前往东番岛传旨。

大少当然很高兴,带着自己的两位大丫鬟和护卫队登上了福建水师的船。

福船在海上晃晃悠悠的跑了一天,才到达淡水河口,早有船只在河口列队等待。

台北临时管理委员会,早就根据沈有容的安排,在管委会大院旗杆前摆上了香案。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