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陛下,小苏大人说的有道理。
其实黄河以北,到阴山一带,大片水草丰美草地,本就突厥一直占据着。
突厥是游牧民族,一下改成农耕不现实。
不若在黄河以北沿阴山由西向东安置一部分,保持游牧。
另外安置一部分在兖州、豫空旷处,改成耕农。”房相建议道。
“?”圣上不解,“不是说引黄治沙么?为何还要把突厥人分散?”
“陛下,全安置黄河以北,繁衍生息十几年,突厥便会强大,不定哪日反叛,岂不是侧塌酣卧?”房相是不相信突厥的。
事实上几十年后,这帮突厥人确实返回黄河以北复国,即后突厥。
“那引黄治沙呢?谁来做?”圣上被绕晕。
“陛下,臣以为两岸都搞引黄治沙。”房相指着舆图道。
“黄河以南,河套内不少草原亦沙漠化,引黄除了治沙,亦防止突厥作怪,截断水流或突然放水。
南北两岸都建治沙网络,南岸引水口在‘几’字弯前后两头各一,北岸在中间处引水。”房相想的更长远。
苏樱看看房相,厉害啊!这都能想到。
“陛下,臣还有一建议!”打铁趁热,苏樱赶紧添把火。
“要想突厥人真正归顺我大唐也不难!效仿岭南支教令,组织学子在突厥人聚居地办学授课。
规定七岁至十五岁以内孩子,必须接受汉化教育。
授课内容除了识字,主要讲授礼义仁智信等,两三代以后,便能融入我大唐。”
“嘶!”捋着虬髯的圣上手一顿,揪下一根龙须。
苏卿这主意甚妙,归降归降,不能人在曹营心在汉,孩子小,可塑性强。
从娃娃抓起,从思想改造开始,打造新意识的突厥人,几十年后,成为真正的大唐子民。
房相赞赏地看向苏樱,越看越顺眼。
“苏卿,你觉得引黄治沙,何人去合适?”圣上问。
“?”苏樱面露难色。
“陛下,臣刚回京,并不清楚工部何人擅治水,此举为创举,兼具治理河道、改善沙漠,需要多方面人才,臣不敢贸然举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