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二、黄河北面耕地、草原皆有,突厥人放牧,汉人耕种,将来慢慢通婚融合,半耕半牧。
其三、大唐子民尚且要自力更生垦荒,归降的突厥人放牧也行、耕种也行,鼓励垦荒。”
苏樱能提的建议不多。
因为朝廷有三种声音:
一种是编入降俘籍,化整为零,安置在兖、豫的空旷处自力更生,也就是直接将牧民变成农人垦荒。
一种是以魏征为代表的,认为该安置在黄河以北,防止他们变心。
且人口几代繁衍,黄河以南会存在土地严重不足的问题。
一种是以温彦博为代表的,认为该怀柔,安置在黄河以南,一切优待,他们必定世代感激。
历史上这位千古一帝采纳温彦博的建议,东起幽州,西至灵州,设置了顺、佑、化、长四州都督府安置。
小主,
又在突厥原居地设置定襄、云中两都督府,这些都督府的都督均由突厥本族首领担任。
这三种安置都有道理,历史走向谁也不知道。
历史上通常采用第一种方法,民族大融合,几代以后全是华夏民族,再怎么打,也是肉烂在锅里。
第二种方法,也好也不好,好处是将他们隔离在外,坏处是不能真正民族大融合,易生异心。
第三种怀柔政策,安置黄河以南。国力强盛,君主通过怀柔彰显仁义,国力衰弱时,他们便是祸端。
圣上采取羁縻府制,让归降首领治理,以他的政治手腕和军事能力,没谁敢叛乱。
后面东征高句丽,陆续又收服一些,也是羁縻府制。
为一百二十年后让大唐走向衰落的安史之乱埋下伏笔。
“哦,苏樱,为何?黄河以南不是更能彰显我大唐胸襟?”圣上想要说服苏樱。
“陛下,我朝初创不过十几载,战后人口尚未恢复,尚有大量土地。
若将一百二十万突厥安置黄河以南,两三代以后,人口激增,农人上哪里种地?
难不成把汉人赶到黄河以北垦荒?既如此,何不现在便安置那里,垦荒、放牧随意。”
苏樱偏向魏征的建议,见圣上不为所动,又道:
“再者,如陛下这般神武英明的帝王,往前数有几位?我想,往后估计再也出不了一位!陛下在,他们自然乖顺听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