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重要的是,这样的改装不需要引入太多新技术,可以在短时间内完成定型生产和装备部队。
让航空兵先拥有实际装备,以便熟悉相关战术和技术。
毕竟,没有实物进行训练,可能会导致错误的学习方向。
尽管许宁希望了解这个项目的进展,但他与机电二局接触不多,不足以直接获取信息,于是他委托已经回到金陵的朋友郭林科去打听情况。
随着日子一天天过去,被寄予厚望的电战飞豹——一架经过特殊改装、用于电子战的歼轰-7飞机——逐渐展现出其最终形态。
飞机的大部分改装工作在许宁加入前就已经完成,后续工作量不大,很快就准备就绪,等待重返蓝天。
试飞是一项严谨的工作,需要专业的数据记录和飞行安全保障,必须由试飞院的专业团队协助。
试飞排期有时会因为需求众多而延迟。
当许宁申请试飞时,得知当天下午有一架新型号飞机要转场至阎良进行测试;
并有外国代表团参观,因此他们的电战飞豹最快也要三天后才能安排试飞。
虽然等待时间不长,但许宁还是好奇哪款机型即将出口。
90年代,华夏的军用飞机出口主要集中在歼-7M和K8教练机上,后者根据客户国的需求进行了定制化改进,适合作为低成本的对地攻击平台。
此外,还有运-12和直-9等小型飞机,但这些型号通常不需要专门的转场飞行前往阎良。
离开时,许宁向调度室主任询问了关于即将转场的神秘机型的信息。
“你知道具体是哪个型号吗?今天下午到的那架飞机。”
许宁直接问道,因为对于周围的人来说,飞机的型号在降落之后很快就会传开,这对他来说并不是秘密。
“这是611所研发的歼7改进型,暂时命名为歼7F。”对方回答。
听到这里,许宁愣了一下。歼7F对他来说并不陌生。
虽然他没有参与整体研发,但下颌式进气道的研发——这个改进的核心部分,正是他重生后职业生涯的起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