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百九十二章中医药调理上腭癌

上腭癌

[病案]李某,女性,42岁,在1970年10月17日初诊。她在四月份的时候,在右侧上腭处发现了一个绿豆大小的肿块,并略感疼痛。随着时间的推移,肿块逐渐消退。然而,在九月份,肿块再次出现,表面高低不平,并且出现了溃疡,导致吞咽时有疼痛感。在10月5日,她在某医院进行了病理组织学检查,被确诊为软腭囊性腺样癌。由于她不愿意接受手术治疗和化疗,因此寻求中医治疗。

在中医的诊视中,她右侧咽上腭处发现了一个2×1.5厘米大小的肿块,表面溃破,凹凸不平,并且略有少量白色分泌物。她的舌头表面呈现薄白色,脉搏细弦。

[治则]清热解毒,化痰软坚。

[方药]南沙参12克,蚤休15克,半枝莲30克,紫草根30克,蛇舌草30克,桔梗6克,甘草3克。另服:东风片,每次1片,1日3次。经治十二天,上腭部溃疡有新鲜肉芽组织生长。又加服消瘤丸,每次15粒,1日2次,溃疡面逐渐缩至黄豆大小,吞咽时上腭已无疼痛,唯咽部红赤,自觉有异物梗阻感,有痰,舌质偏红,苔薄黄,脉细弦。热毒尚盛,夹有痰浊,改用清化痰热:白花蛇舌草30克,半枝莲30克,天花粉12克,桔梗5克,山豆根15克,玄参12克,法半夏6克,瓜蒌皮12克,炒竹茹5克,甘草3克。并继续服用东风片和消瘤丸。经四个月的治疗,上腭部溃疡面缩小至米粒大,但周围色白,时有跳痛感,苔薄黄,脉细弦。痰热郁结,改用:南沙参12克,玄参12克,夏枯草15克,蚤休15克,蛤壳15克,山慈姑9克,川贝6克,天花粉12克。于1971年9月上腭部肿块消失,溃疡完全愈合,一般情况较好。至1972年4月5日又在某医院进行第二次活组织检查,病理报告:软腭囊性腺样癌。再以原法佐扶正固本药物调治。于1973年改用丸剂和膏剂,同时继续服用东风片和消瘤丸(药味组成见附方)以巩固之。丸剂:南沙参90克,天麦冬90克,半枝莲240克,蚤休240克,半边莲240克,山豆根60克,玄参120克,全瓜萎120克,甘草20克。上药共研细末,以蒲公英240克,夏枯草240克煎水泛丸。每服6克,每日2次。膏剂:党参20克,灭麦冬20克,半枝莲500克,蚤休500克,白芍120克,山豆根120克,玄参120克,全瓜蒌240克,当归120克,炙黄芪300克,制黄精240克,制首乌240克,枸杞子500克,桑椹子240克,玉竹240克,补骨脂240克,甘草60克。上药浓煎3次,去渣浓缩,加白糖1000克收膏,每次服1匙,1日3次。以后又根据患者病情变化,随症加减施治。十余年来坚持服用中药,目前情况良好,能参加正常工作,上腭部病变处无特殊不适。附方:1.东风片:制马钱子、甘草。2.消瘤丸:红娘、青娘、斑蝥、九香虫、天龙、地龙、炮山甲、地鳖虫、蜈蚣、姜蚕、党参、丹参、制鳖甲、水蛭、蜂房、鼠妇虫、全蝎、白花蛇,上药共研钿末,另用煅牡蛎、海藻、昆布煎汁代水泛丸,如梧子大。

[评祈]癌肿,一种令人闻之色变的疾病,其发病原因多由热毒蕴结所致。因此,在治疗初期,应着重于清热解毒、散结化痰。然而,随着病情的进展,热毒耗损阴液,或热结成痰,此时治疗方案应相应调整。

针对热耗阴液的情况,治疗应以滋养阴液为主,通过补益气血、滋阴润燥等方法,使机体阴液得以恢复,从而提高机体免疫力,增强抵抗癌肿的能力。同时,应针对热结成痰的病状,采取化痰散结的方法,以缓解痰阻气道、痰阻经络等病状,减轻患者痛苦。

在治疗过程中,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灵活运用清热解毒、滋阴化痰等方法,结合中医辨证论治的理论,进行个性化治疗。此外,中西医结合的治疗方式,也能为患者提供更多的治疗选择,提高治疗效果。

总之,治疗癌肿需根据病情的发展,采取相应的治疗方案,综合运用中医和西医的治疗方法,以期达到终久的稳定,为患者带来更好的生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