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6章 烟雨楼,天圣教故人

嘉佑六年的暮春,汴河畔的垂柳浸润在绵绵细雨里,烟雨楼的重檐歇山顶在氤氲水汽中若隐若现。

这座三面临水的朱漆楼阁,此刻宛如搁浅在云端的画舫,檐角铜铃在斜风细雨中叮咚作响,惊碎了倒映在青石板路上的粼粼波光。

顶层的听雨轩内,紫檀香炉吞吐着沉水香的袅袅青烟。

李师师垂眸望着案上焦尾琴的十三徽纹,指尖无意识地摩挲着琴弦上的冰蚕丝。

窗外飘来的雨丝沾湿了轻纱帷幔,将她半掩的面容氤氲成朦胧的山水。

唯有那双秋水剪瞳映着案头烛火,仿佛暗夜寒潭里坠入两粒星子。

这位少女,正是曾经济州大明湖畔的李思思,如今已改名为李师师,成为了烟雨楼即将出阁的新头牌。

"铮——"

琴弦突然发出裂帛之音,惊得侍立廊下的彩萝慌忙掀帘而入。

这个梳着双丫髻的小丫鬟捧着鎏金铜盆,盆中温水正蒸腾着白芷的清香。

她望见自家姑娘指腹渗出的血珠在冰弦上晕开,急得连铜盆都忘了放下:"姑娘当心!这琴弦淬过寒铁,最是锋利..."

话音未落,檐外忽有信鸽扑棱棱落下。

彩萝从竹筒中取出密信时,腕间的银镯碰出细碎的清响:"是汴梁分舵的飞书。徐坤授官翰林编修,三日后与高太尉嫡女完婚。"

李师师的手指微微一颤,琴音也随之戛然而止。她缓缓抬起头,眼神中闪过一丝复杂的情绪,有失望,有愤怒,更有一丝难以言喻的伤痛。

“知道了……”她轻声说道,声音平静得让人有些心疼。

接过密信,李思思只是随意地瞟了一眼,随后便随手一甩。

那密信在她的手指间竟自动燃起,火焰迅速蔓延,将信纸吞噬,最后化为了灰烬。

“徐郎我来了!你可千万要等我……”

李思思喃喃自语道,温润的嘴唇不知何时已经被咬得鲜血淋漓,仿佛那伤痛只有通过这样的方式才能得以宣泄。

那么,曾经在济州的李思思为何会出现在这汴京的烟雨楼呢?

原来,在嘉佑元年,岳麓书院山长刘明诚以及李师道等人前往公明书院找茬,却无功而返。

变故发生在正月二十三。

父亲从公明书院回来后突然中风,徐坤说要去汴京寻名医,却在次年秋闱放榜时送来退婚书。

她永远记得那天灵堂里的白幡被穿堂风卷得猎猎作响,母亲攥着退婚书跌坐在棺椁旁,喉间发出困兽般的呜咽。

去汴京的客船在微山湖遇到水匪那夜,李师师将金簪抵在咽喉。

就在利刃将破未破之际,一道剑光劈开舱门。

那个自称"云中子"的道人踏月而来,手中三尺青锋流转着冷泠清辉,十二个水匪的喉间同时绽开血花。

"死是最容易的。"道人甩去剑上血珠,将道袍披在她肩头,"想报仇,就跟贫道学杀人的本事。"

师傅曾对她说,如今的大周朝廷,文官当道,软弱腐朽,百姓生活困苦不堪。

他心怀壮志,希望有一天能带领天圣教众推翻汴京的皇帝,建立一个“是法平等,无分高下”的大同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