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1章 众云

平瑶乐 于乐公子 1062 字 2个月前

“报!”

这一声呼喊,如晴天霹雳,在庄严的大殿之上炸响,震得众人心头一颤。难道说,那遥远的西鹘国,真的就要如此迅速地降临到安国的领土上?

女皇此时却展现出了出奇的冷静与从容。她微微一笑,似乎早已料到了这一切。在她看来,无论是一只蚊子还是三只苍蝇,都是赶。虱子再多,也不过是让她稍微感到些微的痒意罢了。

“念吧。”女皇轻启朱唇,声音中带着几分威严与从容。

传令官小心翼翼地展开手中的国书,声音清晰而有力地朗读起来:“西鹘国国书,敬启安国女皇陛下。鉴于我国与安国的兄弟情谊,特向贵国提出请求,愿让我国三王子殿下迎娶贵国大公主殿下为妻,共结秦晋之好,永固两国友谊。”

随着传令官的朗读,大殿上的气氛愈发凝重。这封国书,无疑是一颗重磅炸弹,将原本平静的局面瞬间搅得风起云涌。然而,女皇却似乎早已做好了准备,她静静地听着,脸上没有露出丝毫的惊慌与不安。

“这下好了,本来是准备着两桌饭,结果来了三桌客人,诸位,说说吧!”女皇竟然笑了。

众臣子当然知道此笑非彼笑,是要杀人的笑!

过了一会,首辅李德明首先开腔了,“陛下,微臣斗胆进言,关于当前的三国局势,臣以为宜采取一拖、一谈、一战之策略。即与西鹘国暂取拖延之策,与吐浑国谋求和平谈判之道,而与蒙国则必须坚决一战。

此次三国之事来得迅猛异常,我国目前之国力尚不足以同时应对三方之挑战。因此,臣认为应依情势之轻重缓急,逐一应对。与蒙国之战,实为势在必行。两国之间素有世仇,且蒙国新王登基,定会以此为契机,大肆张扬其武力,试图震慑四方。所以势必借与我国一战以彰显其威,故此战难以避免。我国与蒙国之战,不仅关乎国家之尊严,更关乎未来之格局。我国若退缩避战,必将丧失本有的地位,为天下所笑。因此,此战不仅不可避,更需全力以赴,以彰显我国之实力与决心。

吐浑国突然发动对我国军队的猛烈袭击,此仇非报不可,然而,在当前的局势之下,却并非最为紧迫之事。吐浑之地,地势险峻,高山峻岭间气息短促,我军要想迅速攻破,绝非易事。因此,目前以谈判为主,实则也是一种策略上的拖延。

至于西鹘国求亲之事,据微臣所知,其国王近年来身体欠佳,恐怕已时日无多。而西鹘国的四王子因身体原因,无法继承王位,更无后嗣。为了确保两国之间的和平与稳定,西鹘国应该是有意让那位对我国并无多少好感的三王子与我国公主缔结婚约。此事看似寻常,实则暗藏玄机。我国公主乃皇室血脉,岂能轻易许配他国王子?更何况,这位三王子在西鹘国内支持他的势力多为亲蒙派,若是他日登基,恐对我国不利。因此,微臣认为,此事需慎重考虑,既要维护两国和平,又要确保我国利益不受损害。这便是微臣苦思冥想得出的解决之策,恳请陛下垂阅,赐以圣断。”

“陛下,对于首辅大人的主张,微臣实难恭维。在微臣看来,西南与吐浑的纷争,实乃当下最紧要之事。吐浑异族,公然违反两国公约,肆意屠戮我朝将士,致使两万英勇之士血染异国,甚至连统帅都未能幸免于难。此等行径,实乃令人发指,是可忍孰不可忍。因此,微臣坚信,对于吐浑之国,我朝必须予以坚决的讨伐,以彰显我朝之威严,维护边疆之安宁。而对于蒙国,我们可以采取守势,本来我国与蒙国之战就多为守土,根本不怕它。”御史大夫魏元忠慷慨陈词。

兵部尚书粟之常沉吟片刻,缓缓开口道:“陛下,微臣思量再三,觉得两面开战并非全无胜算。我国南境尚有二十万雄兵,倘若挥师西南,踏平吐浑之国并非难事。至于北面边军,除了驻扎在蒙国的八万精锐之外,尚有五万守军把守关隘,足以御敌于国门之外。然而,这一切的前提是,我们的财力是否能够支撑?”

话语间,粟之常的目光投向了户部,将这个问题抛给了户部尚书陆雨。

陆雨微微颔首,回答道:“陛下,户部目前尚有现银八百万两,足以应对一段时间内的军费开支。而且,秋收即将到来,粮食供应也将得到保障。然而,关键之处在于,我们无法预测兵部需要打多久的仗。战争的走向往往瞬息万变,一旦陷入胶着状态,军费的消耗将会大大增加,这对我们的财力无疑是一个巨大的考验。”陆雨的话语中透露出几分担忧。

女皇看了看粟之常,粟之常脸色深沉,没了声音。

“陛下,微臣认为,我朝应先允诺与西鹘国的和亲之约。”丛孝的声音在空旷的大殿中回荡,瞬间吸引了在场所有人的目光。

他无视众人各异的目光,继续有条不紊地阐述着自己的观点:“然而,这并非无条件的妥协。西鹘国若想达成和亲之约,必先出兵助我朝荡平吐浑,征伐蒙国。”

此言一出,全场哗然。众人交头接耳,议论纷纷,脸上无不露出惊疑不定的神色。这简直是天方夜谭!西鹘国会答应这样的条件吗?还是说,丛孝自己糊涂了,才会提出如此荒谬的建议?

然而,丛孝却似乎早已预料到众人的反应,他面色不改,继续说道:“微臣以为,宁王殿下乃西鹘国驸马,身份尊贵且特殊。若由他出使西鹘国,定能说服西鹘国君出兵相助。”

镇北王独孤怀远心里就纳闷,这个该死的丛孝为什么死咬自己的贤婿不放呢,几次三番地想治于乐,这是为何呀!有此想法的不止镇北王一人。

而此时的女皇眉头紧皱,一时还真不好做出决策,“来人,召宁王上朝议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