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86章 良家子

大明边军 沐风叶 1707 字 29天前

西南门堆积的流民有数千人了,前面能听到能看到,后面看不到听不到啊。

要不是刚刚孙六子的那阵枪声,一群人早他娘的都往前推搡冲出来了。

现在的情况转变让后面的人有点懵。

若是人再多一点,或者朱熊等人再近一点,他们应该也就不会管前面是否有枪炮了。

可是就差这么一点,结果是全然不同的。

后面的人越聚越多,前面跟着徐希往回冲的人也越来越多。

后面的人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但是看到徐希,听着前面那些人吼着杀回去杀回去。

再傻的人也知道要做什么了。

人都是有从众心理的。

没人领头,哪怕有那个心思也不会做出什么来。

就像朱熊等人闹出的乱子,能有人不心里存着趁火打劫的心思吗?

有肯定是有的,但是他们不敢动手。

懦弱的人到了哪里都是懦弱的。

不过这时候不管什么心思的人,见到有徐希领头了,那就是另外一回事了。

人类群体的本能,将老弱妇孺护在身后,青壮随手捡起石头或者拿着竹竿棍棒,跟着徐希也是气势浩大。

看着血性被点燃的一群人,孙六子嘴角上扬,这是朱威近来想的事情,也是他们这些读过兵书的人所想的事情。

朱威以前觉的云贵川的兵源最好,因为从政治上看,这些地方的人没有太多汉人之间的宗族联系,没有裹挟政治因素,并且整日在山地生活,身体素质要好许多。

这想法其实没什么太大的错误,古今往来,云贵川军确实是能打硬仗的。

不过…云贵川军可训练单一军团,不可能全天下的兵全是那里的。

而古往今来,让所有名将最心仪的兵源,不分地域,不分民族,有一个统称,那就是良家子!

良家子,谓清白人家的子女。

好人不当兵,这是传了千年的俗话了。

可是中华历史上最强盛的王朝初期,军队往往都是由“良家子”组成,比如汉朝六郡良家子,比如唐朝前期的府兵,这些人都是受过教育、奉公守法、有组织有纪律的青年,这才能形成唐太宗口中“我徒兵一千,可击胡骑数万”的强悍战斗力……

而汉、唐军事上的衰落,除了政治上的原因之外,也和社会兼并剧烈有关。大量的自耕农破产,使得“良家子”越来越少,帝国只得以募兵制代替征兵,使得职业军人出现。职业军人或许更为专业,但在意志力和忠诚度上是远远不及“良家子”组成的军队,这种情况下,随着军事的衰落,帝国的灭亡也就不可避免了。

到了宋朝,军人被称为“贼配军”,各种游手好闲之辈、好勇斗狠作奸犯科之徒全部往军队里塞,然后指望他们打胜仗?

这些人平时就是油滑、投机之辈,所谓“勇”和“狠”只是装出来欺负妇孺弱小的,到了战场上,不朝着同袍打黑枪就谢天谢地了。

私下里打架斗殴算不得“勇”,因为这些都是为了自己和小团体的私利,任何地方都有,但愿意为国家、社会、人民而战,那就是伟大的战士了,这叫“勇于公战,怯于私斗”。

战争和打群架不同,打架斗殴的黑社会、不负责任的地痞流氓、好勇斗狠的青皮混混,对于国家和社会的整体战斗力没有用,国民党当年有一群帮会出身的将领和高官,天天三刀六洞挂嘴上,真打起仗还不是一溃千里?

到了明代戚继光招兵,除了要求身材高大有武艺、以及力气大人机灵这些标准外,更为重要的是不要市井之徒和老兵油子等等,在他看来第一可用之人只是乡野老实之人。这里的乡野老实之人,就应该属于良家子。

而清代的曾国藩在招募湘军时,标准也和戚继光一样,只要乡下老实的乡民。在他们看来,武艺和力气是很重要,但相对于胆气和精神,就要居于次要的地位。因此,要打造一支战斗力强大的军队,需要的不是那些市井之徒,如罪犯、地痞、无赖之类,而是有着良好纪律性和服从性的老实人,或者说是家世清白、无犯罪记录的“良家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