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5章 圣人之师管仲

诸侯戊说:“齐桓公尊王守礼,实乃诸侯楷模。”

诸侯己说:“跟着齐桓公,天下定能太平。”

会盟结束后,各诸侯满怀信心地返回各自国家。

会盟结束后,齐桓公对于周天子特赐不用下拜之事有所犹豫。

在营帐中,齐桓公与管仲商议。

齐桓公说:“周天子特赐我不用下拜,我若真不下拜,是否可行?”

管仲连忙说道:“大王,不可。虽有特赐,但下拜乃礼之所在,拜谢赏赐可安周天子之心。”

齐桓公疑惑地问:“若我下拜,是否会让周天子觉得我过于谦卑?”

管仲回答:“大王,此举并非谦卑,而是彰显您对周礼的尊重,让周天子看到您的忠诚。”

齐桓公又道:“那其他诸侯会如何看待?”

管仲说:“各诸侯定会称颂大王顺于礼节,更增对齐国的敬重。”

齐桓公思考片刻后,说道:“好,就依你所言。”

当齐桓公拜谢赏赐时,各诸侯皆在旁观看。

诸侯甲感叹道:“齐桓公如此守礼,实乃贤明之主。”

诸侯乙也说道:“齐国能有此君,难怪强盛。”

此后,齐桓公的威望在诸侯中更加崇高。

公元前645年,齐国的王宫笼罩在一片沉重的气氛中。管仲病重,卧床不起。

齐桓公焦急地来到管仲的病榻前。

齐桓公关切地问:“仲父,您的病情如何?”

管仲虚弱地回答:“大王,臣怕是时日无多了。”

齐桓公眼中含泪:“仲父,齐国不能没有您啊。”

管仲吃力地说:“大王,臣走后,您要继续秉持正道,任用贤能……”

在接下来的日子里,许多大臣也前来探望管仲。

大臣甲说:“管仲大人,您一定要好起来。”

管仲摇摇头:“我已无力回天,望你们辅佐大王,让齐国昌盛。”

大臣乙问道:“大人,对于未来的国策,您还有何嘱托?”

管仲艰难地说:“不可骄奢淫逸,要关注民生……”

不久后,管仲逝世。

齐桓公悲痛欲绝:“仲父离去,如断我一臂!”

齐国百姓也为管仲的离世而哀伤。

百姓甲说:“管仲大人走了,齐国的损失啊。”

百姓乙说:“他为齐国做了太多,我们永远怀念他。”

管仲的葬礼隆重举行,他被葬于临淄西牛山之阿(今山东省淄博市临淄区牛山北麓)。

人们纷纷前来祭奠,缅怀他的功绩。

【后世评价】:

管仲去世后,后世尊称为“管子”,被誉为“法家先驱”“圣人之师”“华夏文明保护者”“华夏第一相”。

【功绩】:

- 政治改革:重组行政区域,强化中央集权。他将“国”划分成21个乡,其中工乡3个、商乡3个、士乡15个,再将农村划分为五属,由五个大夫、五个正官分管。地方各级官吏由国君直接任免,统一执行国君政令。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 经济改革:实施“相地而衰征”,根据土地的好坏不同来征收不等的赋税,使赋税负担趋于合理,提高了人民的生产积极性,进一步提升了齐国经济实力。

- 军事改革:将行政区域与军事管理统一起来,士乡平时是行政区域,战时便是军队,寓兵于民,军政合一,形成了一支具有强大战斗力的队伍。

- 外交政策:主张“尊王攘夷、重礼相赠”,以“尊王攘夷”为口号,帮助周王室平定各地诸侯,树立齐国威信。在面对山戎和狄人入侵时,与各诸侯国合盟,共同抵抗入侵。缓和与诸侯国之间的关系,划清疆界,归还先前侵占他国的土地。

- 拯救华夏文明:当时中原之外的少数民族对中原构成威胁,管仲提出“尊王攘夷”,其中“攘夷”就是联合中原各国共同抵抗少数民族的侵扰。

在管仲的领导下,齐国多次帮助其他诸侯国抵御北方少数民族的进攻,保护了中原文明免受少数民族的冲击。

孔子对管仲的评价颇高,称其“九合诸侯,一匡天下”,认为如果没有管仲,大家可能会是“披头散发,衣襟开在左边”的样子。

但孔子也批判管仲的奢侈和不懂礼节,指出管仲有三处府邸,不懂得节俭,且与国君享受同等礼遇,不懂得君臣有别。

司马迁在《史记·卷六十二·管晏列传》中评价管仲是世人所说的贤臣。

房玄龄在《晋书·列传》中认为管仲躬行仁义。

刘勰在《文心雕龙·程器第四十九》中表示古代的将相虽有毛病,但像子夏、浚冲等并未受其影响,而管仲、吴起等人虽有瑕疵,其功绩依然值得肯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