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第六次下江南(乾隆四十九年,1784 年,乾隆帝 73 岁)正月二十一日,73 岁的乾隆帝由皇子陪同从京师出发,历时 92 天。至山东祭拜、渡黄河、观潮、阅海塘、阅水师、祭明陵等。
此次南巡,乾隆帝主要是视察江南地区的水利工程和社会经济发展情况。在苏州、杭州等地,他还游览了一些名胜古迹。
乾隆下江南趣闻轶事和乾隆皇帝六下江南赋诗,现存保存比较完好的石刻。
龙井问茶:传说乾隆皇帝下江南时,来到杭州龙井狮峰山下,看到乡女采茶,也学着采了起来。刚采一把,忽闻太后有病,乾隆日夜兼程赶回京城。太后因山珍海味吃多,肝火上升,双眼红肿,胃里不适。乾隆带回的狮峰山茶叶香气扑鼻,太后喝后双眼舒适,红肿消了,胃也不胀了。乾隆皇帝将杭州龙井狮峰山下胡公庙前那十八棵茶树封为御茶,每年采摘新茶,专门进贡太后。
三潭印月题字:乾隆皇帝在游览杭州西湖时,对三潭印月的景色赞叹不已。三潭印月是西湖中的着名景点,由三个石塔组成,每个石塔都有五个孔洞,在月光的照耀下倒映在湖面上形成了“三十三个月亮”的奇观。乾隆皇帝兴致勃勃地在湖边题写了许多诗词,为这一美景增添了文化韵味。
增加考试名额:乾隆每次南巡都会增加江苏、安徽、浙江三省考试录取的名额,鼓励当地学子积极进取。这一举措促进了江南地区文化教育的发展,也为国家选拔了更多的优秀人才。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与文人交往:乾隆本身喜爱文学,在南巡途中广交才子,展示自己的才学,并与他们进行诗词唱和、文化交流。他还向沿途进献诗赋、书籍、字画的文人颁发奖品,有时还临时出题对士子们进行考试,择优录取。像蒋壅植、钱大昕、褚寅亮、吴志鸿等人,都是通过这种方式被特赐举人、授内阁中书。
杭州:塘栖古镇。乾隆为表彰浙江当地官员做事得力,免了当地 30 万银税而刻有御碑。该御碑高 5.4m,宽 1.2m,是目前国内保存完好的“最大御碑”。
西湖,有“虫二”碑。相传乾隆下江南看到西湖美景时大笔一挥写了“虫二”两个字,意为“风月无边”。
南京,雨花台。乾隆御碑是清乾隆皇帝游雨花台时所题诗句的碑刻。碑高 2.55 米,宽 0.8 米,厚 0.21 米。碑额刻有二龙戏珠图案,碑身正面为乾隆十六年(公元 1751 年)游雨花台所题之诗“崇岗跋马晚春情,凭览遗台触概情。便果云光致花雨,可能末路救台城”;碑背面为乾隆三十年(公元 1765 年)所题之诗“闻道文枢问病由,雨花摩诘座无留。法师便果诚能致,已落人间第二筹”。
栖霞山,乾隆为栖霞寺门口的无名池赐名“彩虹明镜”,栖霞山的“纱帽峰”改名为“玉冠峰”。乾隆在此留下了一百多首诗,还有楹联、匾额等数十幅,如《游栖霞山》《驻栖霞行宫即事有咏》《题栖霞十景》《登栖霞最高峰眺望作歌》等。
燕子矶,乾隆第三次登矶时,在此亲笔御题“燕子矶”三个大字。还作有《燕子矶》《登燕子矶观江》《燕子矶即景》《题燕子矶》等诗篇。
大报恩寺,乾隆首次南巡,首次到访大报恩寺琉璃宝塔所作的诗《登报恩塔作歌》,还作有《报恩寺六韵》等诗篇。
灵谷寺。乾隆亲笔御书“净土指南”四字,令刻在三绝碑上。
在明孝陵,乾隆留下五首谒陵诗(二次南巡未题)和两块御碑。
苏州,寒山岭。乾隆在此处留下“听雪”两字的摩崖石刻,还有御笔所书的摩崖石刻。此外,乾隆还写下了《寒山千尺雪》和有关寒山别墅的诗句。
白马涧龙池风景区。石碑上刻有“明镜漾云根”五个字,为乾隆下江南时御笔亲题留下的墨宝。石碑高 120 厘米,宽 37 厘米,厚 12 厘米,石碑上的字体有雄遒苍健之姿,字体为绿色,石碑竖立在龙池边,为环山抱水的美景增添了浓重的历史韵味。
嘉兴,南湖烟雨楼。有乾隆皇帝的真迹石刻。有乾隆在嘉兴留下的诸多诗篇,如《入平望》“锦缆无劳列双艭,轻桡自爱倚船窗。勤民不惮周行远,早又观风向浙江。”;《禾中道上》“两岸人家半种桑,雨中入望尽苍茫。民间本业惟农织,爱看山村共水乡。”;《桑赋》“弥望桑林吐叶,垂枝嫩碧初匀。竹舍正殷蚕务,天工雨露维均。”;《晓发嘉兴》“数里城依水,千门路向田。菜塍无远近,桑岸互连绵。土沃勤为最,年丰俭欲先。云开林野秀,初日上云旃。”;《浙省道上书怀》“遍野农桑绕翠旌,畦畔童叟带云耕。江山尽是升平日,寸晷难忘终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