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日本士兵,他们站在高耸的坟头和山岗上,面对枪林弹雨,身体却如同磐石般纹丝不动。他们的动作从容不迫,举枪、瞄准、射击,每一个环节都如同在靶场进行的冷静训练,没有丝毫的慌乱。这种冷静和精准,让人不禁联想到他们平时严格的军事训练,以及他们对战争的冷酷态度。
国军中也不乏枪法出众的老兵,凭借丰富的战斗经验和超人的射击技巧,能够在极短的时间内锁定那些高处的日军。每一次枪声响起,都能看到那些站在高处的日军中有人倒下,他们的身体在瞬间失去平衡,如同被无形的巨手推下。然而,日军的纪律严明也在此刻得到了体现,倒下的人很快就会被后面的士兵补位,战斗从未因个人的倒下而中断。
这不仅仅是枪法的较量,更是意志和策略的对决。日本军队的精准射击和冷静态度,以及国军老兵的坚韧和智慧,都在这场残酷的战斗中得到了充分的展现。每一个细节,都揭示了战争的无情和士兵的英勇,让人对那个时代充满了敬畏和思考。
刘麦囤惦记着瘦猴机枪手的承诺,答应给他一个机枪弹壳。他跑到机枪阵地,看到满沟的尸体。那个黑牙的机枪手死了,嘴里还有一块油饼没有吃完。他身边一堆弹壳,像秋天地里收获的红薯芋头无序地堆积着。机枪一停,旁边有兵接上去,继续开火。
刘汉山早上起来看到儿子不见了,心里着急,知道这小子去了阵地去找机枪手,从后面跑过来。他拉着刘麦囤在战壕飞奔,旁边有兵在高喊:“快点回去,要了亲命了。”刘麦囤想捡弹壳,刚伸出手捡到一个拇指粗细的步枪弹壳,就被疾步而逃的刘汉山拽走了。这场景让人想到一个画面,一匹受惊的骡马拖拽着骑手,在人群中飞啸而过。或者一个男人拎着小鸡小狗飞跑。
回到家,刘麦囤把这枚弹壳做了油壶,自己在外面做饭。刘麦囤是个没娘的孩子,吃饭自然没有定数,饥一顿饱一顿,经常饿肚子。他从三四岁就会自己倒腾着东西填肚子,只要是能吃的,啥都能做熟填嘴里,这个弹壳油壶他用了很多年。
后来刘曹氏数落刘麦囤说,你玩心大,胆子也大。双方打仗,子弹跟闹蝗灾的蚂蚱一样遮天蔽日,大炮小炮呼天喊地,你还有心捡弹壳,不怕有个万一。你要被打死了,你大爷就断后了,谁给我们打幡送殡。
刘麦囤满不在乎,说我的命大命硬,多少次在战场上穿梭,没伤一根毛。
刘麦囤为了照顾团圆媳妇张大妮的爹娘弟妹,每隔半个月,连续二十多年给他们家送米面,到期不送一家五口断顿饿肚皮。送粮的路上,好几次碰到双方打仗,分不清是正规军或是老抬,为啥打起来,谁跟谁家打。两家呼天喊的步枪机枪对射,或者拼持刀,撩咕噜,打得头破血流血肉横飞,刘麦囤没事儿人一样,趴在沟里看热闹,直到双方罢兵撤退,空落落的战场只剩他一个人,趁人不注意将粮食埋起来,旁边拉一泡屎做记号,张大妮的母亲晚上过来扒开土把米面拿回家。
枪炮声响到半夜,在鸡叫两遍的时候才消停。刘麦囤从红薯窖钻出来跑到战壕里,想捡洋落。他来晚了,早有人打扫了战场,上面除了脚印血迹,其他啥也没有。
他不知道这场战斗,是中日22次正面大对决之一的“兰封会战”序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