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师肩负起狙击日军的重任,为撤退的庞大军队开辟了一线生机。这场震惊全球的淞沪会战,不仅是中日两国在抗日战争中的首次大型交锋,更是中日战争史上规模最大、战斗最为惨烈的战役之一。
在淞沪会战中,中日双方总计投入约百万大军。这场战役历时三个月,日军方面,他们动用了9个师团共计22万兵力,最终付出了9万余人的伤亡代价。而中国军队方面,则先后调集了8个集团军、48个师、15个独立旅、9个暂编旅,以及中央军校教导总队、炮兵7团、财政部税警总团、宪兵1个团、上海市保安总团、上海市警察总队、江苏省保安团4个团,并辅以3队海军舰队,总兵力超过60万人。
尽管中国军队在人数上占据优势,但在两个月的激战中,日军凭借其强大的火力优势,最终突破了中国军队的防线。这场战役不仅考验了双方的军事力量,更彰显了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抗战意志和坚韧不拔的抗战精神。
日军秘密组建第10军准备对中国军队实行大包围,8万人在金山卫登陆,对中国军队形成包围,前线中国军队大乱,部分部队为避免被围已经自行组织撤退。蒋介石仍死抱着对国联不切实际的幻想,迟迟不肯下令后撤,耽误了宝贵的时间。最终撤退时,因没有讲明各部队撤退顺序,三四十万中国将士挤在几条公路上,被日军空军轰炸,大撤退变成了大溃逃,数十万将士在撤往南京大分散,为南京保卫战的失利埋下伏笔。12万守军各自为战,无法统一作战,数天上海就告陷。
1937年12月,日本司令部下达了进攻南京的命令,南京保卫战就此展开。 蒋介石做出“固守”南京的决定,以南京4个师的守备部队为基础,调集了11个师增援南京,南京守城兵力达15个师,共计15万人。此外,国民政府也做了两手准备:一方面积极备战,另一方面于11月20日,国民政府正式宣布迁都重庆。
“南京保卫战”在抗战史乃至整个二战史上,以其血腥程度着称,位列前茅。虽然其规模不及淞沪战役的宏大,持续时间也不如衡阳战役的长久,但南京保卫战在历史上的地位却因其无比血腥的战况而显得尤为突出。
1937年12月5日至12月13日,短短的8天时间,南京城池沦陷,被日寇攻破。随后,日寇对中国军民进行了惨绝人寰的大屠杀,造成了30万生灵的涂炭。这场屠杀的残忍程度,远远超过了二战中其他任何一场战役,使得南京保卫战在二战史上留下了无法抹去的血腥印记。
在历史的长河中,有些英勇的篇章往往被岁月的尘埃所掩盖,南京保卫战就是其中之一。后人有时会误解,认为这场战役的抵抗力度不足,殊不知,南京沦陷前的国军将士们展现出了惊人的坚韧与勇气,他们的英勇事迹值得我们铭记。
南京保卫战是一场生与死、荣誉与国家尊严的激烈较量。88师,这个在淞沪会战中已显英勇的部队,再次在南京的战场上书写了悲壮的篇章。在雨花台的血战中,3位旅长中有2位在战斗中壮烈牺牲,他们以身许国,用生命诠释了军人的职责与荣耀。6位团长中,有3位在激烈的战斗中英勇就义,他们的名字如今已镌刻在历史的丰碑上。全军过半的将士在那片血染的土地上献出了宝贵的生命,他们的英勇无畏,展现了中国军人的铁血精神。
264旅旅长高致嵩,这位英勇的将领,在最后的时刻,选择了与敌人同归于尽。他引爆手榴弹的瞬间,犹如一颗璀璨的流星划破黑暗,照亮了那个悲壮的时刻。他的壮举,不仅震撼了敌人,更激励了无数的同胞,他的名字和事迹,成为了永不磨灭的民族记忆。
这只是南京保卫战中无数英勇事迹的冰山一角。每一寸土地,每一粒尘埃,都见证了国军将士们的无畏与坚韧。他们用血肉之躯筑起了一道道防线,用生命扞卫了南京,扞卫了国家的尊严。
战火愈演愈烈,南京政府工作人员与民众在紧急的撤退命令下,纷纷逃离了家园。与此同时,我国军队在战场上遭受了重大挫折,也在溃败的形势下匆忙撤往山城重庆,以图保存实力,为未来的反击做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