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凭弱水三千,我只取一瓢饮”,这浪漫诗句中的“弱水”,便是额济纳河的古称!
因“河道浅且宽,不胜舟楫,当地人不惯造船,只能用羊皮筏子摆渡,故‘鄙称’其‘弱水’”。
黑水城始建于西夏时期,当时西夏王朝在此设置“黑水镇燕军司”。
黑水城是西夏在西部地区重要的农牧业基地和边防要塞,是元代河西走廊通往岭北行省的驿站要道,西夏十二监军司之一黑山威福司治所。
小主,
1286年,元世祖忽必烈扩建此城,并设“亦集乃路总管府”。
1286年(元世祖至元二十三年),黑水城被设为“亦集乃路总管府”,归甘肃行省管辖。并进行扩建,成为元代河西走廊通往岭北行省的驿站要道。
“亦集乃”为“黑水”西夏语称,“亦集” 即“水” 意,“乃” 即 “黑”意,元朝沿用西夏旧称,仍名 “亦集乃”,后世亦称为“额济纳”。
1372年(明洪武五年,北元宣光二年),明王朝派遣征西将军冯胜率领大军西征,以傅友德为先锋,先在永昌击败北元军队,又至亦集乃路,亦集乃路城守将扩廓帖木儿以城降。
明军西至瓜沙二州,扫荡了甘肃全境。亦集乃路的居民被明王朝强行迁入内地,城垣遂成一座空城。
同年末,北元军队又重新占领了亦集乃路,城垣经过兵火之灾,居民已被迁走,驻军将城内的建筑物基本拆毁,所有能用物品都耗费殆尽……
特别是明军在围攻城垣时,切断了河流,额济纳河从此改道北流,亦集乃城的水源断绝,北元军队终于北撤远去,城垣变成一片废墟。
黑水城再次被世人知晓是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最早注意到黑水城遗址的是俄国人。
波塔宁在其1884-1885年旅行报告中写道“他们(指土尔扈特人)说有一座古城叫额尔克哈喇布鲁克,意指黑水及东部支流岸边的黑城。
他们说,那里还可见到不大的城垣,即小围墙,四周有许多沙埋的房屋遗迹。挖掘黄沙就能找到银器,小城四周则为流沙,附近无水。
但波塔宁及后来的奥布鲁切夫对黑水城的探寻都以失败而告终。
直至1908-1909年间,通过贿赂当地贵族,科兹洛夫三次到达黑水城遗址,盗掘了大批文物,包括大量的佛经、佛画、文书、字典,以及历法、天文、文学等书籍。
还有以汉文、西夏文、藏文、回鹘文、蒙古文、波斯文等各种文字书写的各类文献。
这些珍贵的文物被运往俄国并在圣彼得堡展出,引起极大的轰动。
这次发现与殷墟甲骨文、居延汉简、敦煌遗书被并称为“二十世纪最重大的考古发现”,为之后的西夏学和其他各项研究奠定了基础。
黑水城也因此闻名世界。
有兴趣的可以翻阅这段历史,过程很复杂,盗掘周期也很长,曲折不逊于盗墓小说。
秋天,可以去那里看看额济纳河的胡杨林,每年都有胡杨节,很壮观,还可以阿拉善戈壁滩去捡拾戈壁玛瑙宝石……
六爷,查干,张文龙他们要为了国宝,和盗挖金靴的俄国人周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