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上次在金州市的工作后,考察队已经半个多月没有再进行外出调查。
但李寄秋并不能闲着,反而还更忙了。
经过科研部门日以继夜的攻坚,探测器小型化的工作终于取得突破性进展。现在,探测器终于可以在移动状态下进行探测了。
当然,所谓的小型化,也没小到可以单人携带的程度,而是仍需要用一辆六轮卡车搭载,车上同时还有为其提供能源的发电机。并且,在探测器工作的时候,卡车时速不能超过五十公里,否则将会严重影响探测结果的准确性。
因为急于投入使用,上级调试人员坦言,对于这款移动探测器的各项性能指标,实际上他们也并不详尽了解。整个设备从研发制造到实际运用的过程中,很大程度上处于一种“凭感觉应该可行”的摸索状态。
对于沣城军方发出“这玩意儿到底能不能用”的疑问,调试工程师两手一摊,也非常无奈。
“我们也没办法,上级没给我们太多时间,也没给更多的资源。”
鉴于该移动探测器近乎仓促拼接而成的特点,林志兵和江为止对其性能都持有怀疑态度。为此,李寄秋近期的主要任务就是协同调试团队一同检验该移动探测器各项性能指标。测试内容包括灰雾探测的有效范围、预警时间的提前量,以及时速对于探测精准度的具体影响区间。
在风餐露宿地忙活了半个多月后,移动探测器的详细参数才算是被摸得八九不离十。
探测距离十公里内最佳,可以达到百分之百的准确性。可一旦超过十公里这个极限,准确率就会直线下降。
在预测时效性方面,移动探测器的表现明显不足。不仅无法比拟李寄秋长达一整天的超前预警能力,甚至远不如可以提前半小时的固定探测器,只能提前大约十分钟左右做出预警。
为保持最优探测精度,搭载探测器的卡车最高时速不能超过四十六公里,堪称龟速。一旦超过四十六公里的时速,探测精确度便会大幅下滑。
已经和李寄秋这个活雷达共事了半年的江为止对移动式探测器并不是非常满意,只是觉得勉强能用。但林志兵却比较满意,探测器的制造和维修成本都不高,如果再搭配上无人机,足以满足军队的作战需求了。
移动探测器调试工作结束没过几天,时间便来到了九月十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