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九回:金廷内讧杀大臣 宋使王伦被扣押

“长江千里,烟淡水云阔。歌沉玉树,古寺空有疏钟发。六代兴亡如梦,苒苒惊时月。兵戈凌灭。豪华销尽,几见银蟾自圆缺。

潮落潮生波渺,江树森如发。谁念迁客归来,老大伤名节。纵使岁寒途远,此志应难夺。高楼谁设。倚阑凝望,独立渔翁满江雪”。

二月五日,观文殿大学士、提举临安府洞霄宫李纲带着满腔的遗恨薨逝于福州。当初李纲的弟弟校书郎李经较早卒去了,李纲悼恨不已;结果到了上元节这天,李纲去祭奠他,想起了国仇家恨,哭得非常恸心,悲痛欲绝,忽然得疾,即日薨逝了,享年五十八岁。

讣告上报朝廷之后,宋帝赵构甚为轸悼,派遣使臣赙赠,抚问其家,并发给他家丧葬之费。把他追赠为少师,官养他们的亲族十多人。

李纲身负天下之望,以一身用舍为社稷生民安危着想。他虽然身或不用,用有不久,然而他的忠诚义气,凛然动乎远迩。每当宋使到了金人境内的燕山,他们必定要问李纲最近怎么样,他被海内外的人士所畏服敬重如此。李纲学富五车,忠诚爱国,笔耕不辍,着有《易传》内篇十卷、外篇十二卷,《论语详说》十卷,文章、歌诗、奏议百余卷,又有《靖康传信录》、《奉迎录》、《建炎时政记》、《建炎进退志》、《建炎制诏表札集》、《宣抚荆广记》、《制置江右录》。

唉!以李纲的贤能,假使得让李纲毕力殚虑于靖康、建炎年间,不要阻挠干扰他的话,二帝何至于北行,而宋廷何至于南渡去偏安呢?重用君子则安全,重用小人则危险,这是天下不变的真理。人情莫不喜安而恶危。然而李纲居于相位仅七十日,其谋数多不见用,皇上独独信任黄潜善、汪伯彦、秦桧的谏言,导致了朝廷颠簸搬迁。许多人对宋帝赵构的心事不了解,只是一直在追问:“为什么独独宋帝赵构的想法与大家不一致呢?”这真是令人费解啊。

呜呼,中兴功业没有建成,李纲却含恨而去。李纲的忠心,难道不正是诸葛孔明的用心吗?

绍兴十年(1140年)三月,成都府路安抚使张焘来到了成都。

当初,张焘自从西京、洛阳进入潼关,已听闻金人有了败盟之意,等到他来至长安时,听闻金人备战越发紧急了。张焘赶紧加快行进速度,去见川陕宣抚副使胡世将,告诉他说和尚原是川陕最为重要的关口,自和尚原以南,就进入四川了。如果丢失了和尚原,那么川蜀就保不住了。

胡世将对他说:“川蜀关口以前都是一些精锐部队在守备,精兵强将,最号严整,自从按照朝旨撤掉戍卫之后,这些关隘也撤掉了防备设施。我胡世将虽然已经屡次向朝廷申请资金物资,进行建筑,但是到现在还没有得到任何答复,张公回到朝廷后,再替我催促一下。”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张焘赶紧为胡世将草奏了一份奏章,详细述说了事势危急的情况,请求朝廷迅速调度右护军中戍卫陕右的部队回还屯驻在蜀口,又请求赐料外钱五百万缗以备缓急。

前面反复说过,宋廷自从宋太宗赵匡胤陈桥兵变黄袍加身,建立宋廷之后,就自始至终把防范的重点关注在削夺武将的权力上、打压武将的地位上,而不是把精力放在对外征服上。

宋廷本来继承唐代官制,按照尊贵性从重到轻排列依次为:“三师”为:太师、太傅、太保;“三公”为:太尉、司徒、司空。这些职称主要是用以尊崇宰相、亲王副相的。政和二年以后,三师之名退出历史舞台,以太师、太傅、太保为三公,少师、少傅、少保为三孤或三少。宣和七年一直到现在,“三公”“三少”仍为寄禄阶官,不预政事。由于宋、金这次的和谈,金人返还了土地,返还了梓宫和皇太后,出现了短暂的和平迹象,于是又觉得武将是目前最大的威胁了。

于是在绍兴十年(1140年)夏四月,在秦桧等人的怂恿下,皇帝下诏说:“三公、三少带节钺者,并序班在宗室开府仪同三司之下。”由于在前几年战时状态下,宋廷要激励武将杀敌,冲锋陷阵,因此授予了一些武将非常高的荣誉虚衔。其中一些荣誉是原来仅仅授予宰相等文臣的。这时由于战事暂时停歇了,因此宋帝赵构在秦桧的建议下,出台这项政策,打压、贬低武将的社会地位。

许多武将和一些有良知的大臣,看到朝廷如此忘恩负义、卸磨杀驴,非常气愤。这也为宋廷的长治久安埋下了深重隐患。

欲知后事如何,请听下回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