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法通,万法通。
既然思路和原理已经理清楚了,剩下的就是时间的问题,即便张应最后的思路走歪了,大不了自己再把这份材料给他看看。
走歪的设计思路,就当是积累经验了。
于业选择把近炸引信的事情交给张应,其实还有一个考虑,这孩子的资质比起郭守觉、李正昂还有李君华来说算不上优秀,但是这家伙有个非常突出的优点,就是有足够的耐心和韧性,面对自己选定的目标会坚持不懈地前进,哪怕只是日拱一卒。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这其实也是一种难能可贵的能力。
在科研中,要么有极强的天赋,要么就像张应这样有很强的韧性坚持不懈,这两种都能在科研的路上走得很远。
目前制造近炸引信,有很多参数需要根据现有的条件进行不断的测试不断地调整,最终才能达到一个非常精准的数值。
这个测试不是一次两次,而是几百上千次,只有这样才能得出精准的结果出来。
这样一个项目,只有交给张应来才是最合适的。
近炸引信的很多数据,包括不同尺寸炮弹感应线圈的大小以及爆炸延时的时间都非常有讲究。
需要水磨功夫才能磨出来。
“对了,厂长,在这个设计工程中可能会到一些三极管或者电容之类的器材,这些原件我们可能暂时生产不了,能不能?”
“买!”
于业直接干脆利落地说道。
“对了,再给你一点提示吧,这引信的外壳因为电磁屏蔽效应是无法用金属的,最好选择用塑料。
我已经让陈侃开始想办法进行煤化工和石油化工的研究了,生产出塑料来,只是时间问题。
如果你这边进度快的话,现在先想办法从沪地或者港地进口一批塑料。”
于业补充道。
“谢谢老师!”
张应热切地回应道,他没想到老师已经提前把他可能的问题都想到了,情绪激动之下连称呼也顾不得注意了。
看老师对近炸引信这么了解,他有理由相信在自己老师的办公室某个角落里肯定有完善的设计图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