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章 《<论语·八佾>第21章 孔子论祭祀之敬》

原文:

哀公问社于宰我。宰我对曰:“夏后氏以松,殷人以柏,周人以栗,曰:使民战栗。”子闻之,曰:“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

解读:

一、原文释义,启迪智慧

鲁哀公向宰我询问关于土地神的祭祀该用什么树木。宰我回答道:“夏朝使用松树,商朝使用柏树,周朝使用栗树,并说用栗树是为了让百姓战栗。”

在此,“社”指的是土地神的祭祀。在古代,土地对于农业社会的人们至关重要,祭祀土地神是一项庄重且重要的活动。“宰我”是孔子的弟子。

“夏后氏以松,殷人以柏,周人以栗”,这里的“夏后氏”“殷人”“周人”分别指夏朝、商朝、周朝的人。他们在祭祀土地神时选择不同的树木,可能与当时的文化、传统以及对树木象征意义的理解有关。

宰我所说的“使民战栗”,将周人选择栗树与让百姓感到恐惧联系起来,这种解释颇具争议。

孔子听闻后说道:“已经做过的事不用再去评说了,已经完成的事不必再去劝阻了,已经过去的事也无需再去追究责备了。”

“成事不说”,意思是已经完成的事情就不要再过多谈论。这并非是忽视或遗忘,而是强调事情已成定局,过多的议论可能无济于事,反而可能引发不必要的纷争。

“遂事不谏”,对于已经发展到一定阶段、无法改变的事情,就不要再去劝谏阻止。因为此时的劝谏可能徒劳无功,还可能被视为多事。

“既往不咎”,过去发生的事情,无论好坏,都不应再去追究责备。这体现了一种宽容和向前看的态度,避免陷入对过去错误的无休止指责,而是把精力放在当下和未来。

孔子的这一回应,并非简单地回避或忽略问题,而是展现出他对于过往之事的一种豁达和务实的态度。

二、深度思考,哲思翱翔

1. 尊重历史与传统

孔子的观点首先提醒我们要以敬畏和尊重的心态看待历史和传统。历史是人类经验的积累,传统是文化传承的脉络。对于过去已经形成的事实和传统习俗,我们不能轻易地以现代的标准去评判和否定。每个时代都有其独特的背景和条件,我们需要理解并尊重这些历史的选择,从中探寻人类智慧的演进和社会发展的规律。

2. 着眼当下与未来

“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这一理念,深刻地引导我们将注意力集中在当下的行动和未来的规划上。过度沉湎于过去的成败得失,会使我们陷入无休止的懊悔和追忆中,从而失去把握当下、创造未来的时机。只有果断放下过去的包袱,我们才能以清晰的头脑和充沛的精力去应对当前的挑战,积极塑造美好的未来。

3. 宽容与放下

孔子的话语蕴含着宽容的精神内涵。在人际交往和社会生活中,人们难免会犯错或做出不当的选择。然而,一味地揪着他人过去的错误不放,只会加剧矛盾和冲突,破坏人际关系的和谐。学会宽容和放下,不仅能够给予他人改过自新的机会,也能让我们自己的心灵得到解脱,营造一个充满温暖与善意的社会环境。

4. 智慧的处世之道

这一观点彰显了一种高超的处世智慧。在纷繁复杂的社会中,我们常常会遇到各种不如意的事情和不同的观点。如果总是纠结于过去的是非恩怨,我们将陷入无休止的争斗和烦恼之中。孔子教导我们以平和、包容的心态看待过去,以灵活、积极的态度应对当下,从而避免不必要的冲突,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实现社会的和谐共处。

5. 内省与成长

从更深层次思考,孔子的教诲还促使我们进行自我内省。当我们回顾自己的过去,无论是成功的经验还是失败的教训,都是宝贵的财富。通过反思过去的行为和决策,我们能够发现自身的不足和优点,从而不断调整和完善自己,实现个人的成长和进步。

6. 社会秩序与稳定

从宏观的社会层面来看,孔子的这一观点有助于维护社会的秩序与稳定。如果人们总是对过去的事情耿耿于怀,不断翻旧账,社会将充满怨恨和动荡。而倡导既往不咎,能够促进社会成员之间的和解与团结,为社会的发展创造一个和谐、稳定的环境。

三、本章小结

本章中孔子对于哀公与宰我关于祭祀树木讨论的回应,蕴含着尊重历史、着眼当下、宽容待人、明智处世、自我内省以及维护社会秩序稳定等丰富而深刻的智慧。这些智慧如明灯照亮我们前行的道路,助力我们以更加从容、豁达和积极的姿态面对生活的波澜起伏,创造美好的未来。

Tip:阅读页快捷键:上一章(←)、下一章(→)、回目录(回车)